“十四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五千九百萬人——就業穩,經濟社會發展有支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7 08:50: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十四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五千九百萬人——就業穩,經濟社會發展有支撐

字體:

  截至今年8月底,“十四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2億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萬人……9月26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高質量發展成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在會上&&,“十四五”時期,就業、社保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積極貢獻。

  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期間,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前四年均值為5.3%,低於5.5%的預期控制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就業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就業困難挑戰比較大的時期。穩增長、穩就業的壓力始終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不斷凸顯。”王曉萍説,各地區各部門凝聚促就業合力,有力支撐了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堅持就業優先理念,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十四五”期間,中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因時因勢&&一系列就業支持政策,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過4700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89億元。各級政府把穩就業作為宏觀調控優先目標,納入民生實事重要內容。

  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蛋糕做大做強,為穩就業奠定了基礎。

  精準施策分類幫扶,穩定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盤。“十四五”期間,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2022年起每年超千萬,這是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對以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近3億農民工,堅持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雙向發力,脫貧人口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就業穩,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6億人、3.02億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2900多萬人、3400多萬人……一組組數據,勾勒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圖景。

  王曉萍介紹,“十四五”期間是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統籌層次進一步提高,保障功能更全面。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建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創新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群眾參保更便捷。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積極推進重點群體參保,讓更多人享有社會保障。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普遍放開參保戶籍限制,繳費基數在當地上下限標準之間靈活選擇。

  籌資渠道進一步拓展,基金家底更厚實。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保持當期收大於支的態勢,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結餘9.81萬億元。中央財政補助金額持續增加,2024年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助達到7300多億元,地方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穩步實施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3.22萬億元,中央層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資本及現金收益2.26萬億元。

  “我們將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王曉萍説。

  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2億人

  “十四五”期間,從“以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到“緊跟市場動向發布新職業”……種種舉措,着力激發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活力。

  一方面,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新職業也隨之形成、發展。據介紹,這五年,累計發布72個新職業,覆蓋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智能製造等行業。“可以説,新職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風向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優化。”人社部副部長顏清輝説。

  據介紹,大力發展新職業,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車維修工,就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快速發展催生出來的新就業崗位。新職業開闢了就業的新賽道,讓勞動者有了更廣闊、更多元的職業選擇。

  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十四五”期間累計超4200萬人次的企業職工、超3100萬人次的農民工接受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超過8000萬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7200萬人,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王曉萍&&,下一步,將積極謀劃“十五五”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技能勞動者大軍。(記者 李婕)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