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人工智能+鋼鐵“煉”出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動産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助力傳統産業改造升級。
記者走訪鋼鐵企業發現,昔日千人煉鋼的火熱場景,正悄然轉化為控制室內冷靜的“算法決策”:智能集控中心實時分析數萬條生産數據;熱風爐智能燃燒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動態調節爐溫;智能機器人提升産品缺陷查全率……
當前,鋼鐵行業數智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95.1%的鋼鐵企業將數字化轉型戰略納入企業總體發展進程;82.9%的企業建設智能集控中心,63.4%的企業運用三維可視化倣真系統建設數字化工廠。
“人工智能作為數字時代的前沿技術,為鋼鐵行業突破發展瓶頸帶來新的曙光。”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院長張龍強説,智能算法已在生産流程優化、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智變”帶來“質變”。在全球特鋼行業首座“燈塔工廠”——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的智能車間內,天車有序穿梭,AI視覺檢測系統在0.1秒內識別鋼材表面0.02毫米的裂紋。
“借助AI質量預測模型,産品缺陷率降低45%;借助數字孿生技術,高端軸承鋼研發周期縮短30%。”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羅元東説,數智技術顯著提升中信泰富特鋼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裝備等高端領域的定制化服務能力,産品質量的穩定性大幅提高。
寶鋼股份打造的AI雲表檢系統重點缺陷識別準確率達96%,缺陷漏檢率降低35%;南鋼集團應用鋼材力學性能預測模型,使産品成材率提升2%,交付周期縮短10%,年均節省鋼材檢驗費用超5000萬元……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智變”提升“含綠量”。當技術遇到綠色轉型的時代命題,鋼鐵企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重躍升。梅鋼智慧高爐系統實現碳排放降低5%、噸鐵降本30元;河鋼集團推出升級版碳中和數字化&&,打造多功能多場景智能體,可實現能耗精準預測、碳配額需求分析效率翻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建議,鋼鐵行業應加快工業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融合,搭建能、環、碳全流程一體化管控&&,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人機協同、自主無人控制延伸,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鋼鐵産業的“智變”早已超越技術應用意義,而是基因再造。
一方面,鋼鐵行業在智能化轉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大量生産數據、質量數據、設備數據等,為智能化轉型提供豐富資源;但另一方面,作為典型的大型複雜流程工業,全流程各工序均呈現“黑箱”特性,存在大量不完全信息、不確定性及動態環境下的各類問題。
王國棟説,要充分利用鋼鐵行業豐富的大數據、鋼鐵領域專家的理論與經驗,以及信息領域先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人機混合人工智能體,為鋼鐵行業精準賦能。
“通過混合智能賦能煉鐵,推動煉鐵過程從‘經驗驅動’向‘智能決策’轉變,為鋼鐵工業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範式。”東北大學冶金學院教授儲滿生説。
人工智能賦能,不僅重新定義鋼鐵生産,更是傳統製造業的“智變”探索。
當前,鋼鐵行業正加速推動“人工智能+鋼鐵”標準制定工作,已開展《人工智能 鋼鐵行業應用場景分類指南》等10余項標準的研製。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2024年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中,鋼鐵企業數量在全國工業41個行業大類中佔比約7%,可以看出傳統製造業中,鋼鐵的智能化轉型是走在前列的。”張龍強説,鋼鐵的智能製造進展很快,對於傳統製造業示範作用明顯。
展望未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姜維指出,鋼鐵行業將繼續以“AI+智能技術應用”為核心,全面轉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生産力重塑,重點聚焦産業鏈智能協同、低碳智能融合及低成本技術推廣,支撐鋼鐵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