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丨砂石地裏草原重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6 09:30:46
來源:新華網

活力中國調研行丨砂石地裏草原重生

字體:

  “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近日走進內蒙古敕勒川草原。圖為2025年7月28日拍攝的雨中的敕勒川草原。 新華網記者 陳碩 攝

  新華網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陳碩)雨中的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草格外地綠。“草浪”隨風起伏,“蒙古包”點綴其間。

  當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這片草原時,只覺得神清氣爽。

  難以想象,昔日這裡植被退化,砂石裸露,大風一刮,沙塵四起。

  資料圖片:圖為2012年6月拍攝的生態修復前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近3萬畝廢棄地。 新華社發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實施陰山山脈大青山南坡綜合治理工程,修復敕勒川草原是重要內容。

  在砂石堆裏種草,談何容易。

  如何破題,在離敕勒川草原不遠處的蒙草集團,記者找到了答案。

  “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近日走進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蒙草集團。圖為蒙草種質資源庫長期庫。(蒙草集團供圖)

  走進蒙草集團的種業中心,像是走進一個種子的“基因庫”。

  蒙草集團成果轉化部負責人王君芳與記者分享,“在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項目方案研討會上,許多專家認為,在石頭堆裏種草行不通。”

  “我們沒有能夠參考的案例,也缺乏相關的技術和標準,只能一步步去實驗。”王君芳回憶道,“我們在敕勒川1000畝地上試驗重建植被群落,然而一場洪水,讓冒了頭的草苗軟趴在地上。”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小草很頑強,過了20多天,不少小草又長起來了。”王君芳説,到來年,整個試驗場地小草鋪得滿滿的,長得非常好。

  蒙草集團研發總監邢旗告訴記者,修復團隊採用模擬天然草原結合人工修復的模式,通過研發集成種子、保水劑等材料的“種子包”産品等方式,在兩年內就實現了人工草地自然演替。

  從1000畝的實驗,到萬畝草原的成功改造。蒙草集團從摸着石頭過河,到如今已成功選育出295種鄉土植物,擁有105個自主知識産權及使用權品種,建成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收存植物種質資源2300種、6.5萬份,標本17萬份,編制《退化草地修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等各類標準533項,為草原生態修復提供科技支撐。

  從昔日砂石滿地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勝景再現。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包含蒙古冰草、草木樨、斜莖黃芪、宿根天人菊、華北藍盆花等40余種天然牧草。現有維管植物31科、80屬、108種,分別佔內蒙古自治區維管植物的27.2%、12.4%、4.9%。動物多樣性也明顯增加,共有動物8目、17科、30種,獾子、蛇、野兔、喜鵲、麻雀等動物已是常見,極大地提升了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

  敕勒川草原運營方內蒙古新拓生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曦説,“敕勒川草原已成為融合觀光、休閒、生態研學、體育運動、馬術、會議慶典等多功能的國際性新型産業集群休閒度假綜合體。去年敕勒川草原夏季游客接待量約為140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160萬人次。”

【糾錯】 【責任編輯: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