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A股市場回穩向好的勢頭持續鞏固,近期各類資金紛紛涌入資本市場。金融數據顯示,7月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多增,居民“存款搬家”的現象正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指出,股市賺錢效應的增加是這一現象的主因,中長期來看,“存款搬家”能否成為趨勢,則取決於資本市場的成熟完善以及投資者資産配置觀念的逐步轉變。
賺錢效應推動“存款搬家”
人民銀行日前公布的7月金融與信貸數據顯示,居民存款持續活化,7月,居民存款減少1.11萬億元,同比多減780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則大幅增加2.14萬億元,同比多增1.39萬億元,存款由企業和居民流向非銀部門特徵明顯。
招商證券指出,從歷史來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激增反映了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資金流動趨勢。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一般包括證券、信託、理財、基金等非銀機構存放在銀行的存款,其激增直接對應兩類居民行為:第一是直接入市,即居民通過銀證轉賬將資金劃入證券賬戶(計入“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第二是間接入市,即購買股票型基金、含權理財等,資金進入基金公司賬戶(計入非銀存款)。
該機構指出,從過往歷史看,非銀存款同比大增階段往往對應新開戶數激增和兩融餘額攀升,相應階段股市表現也較好。從個人投資者開戶數來看,今年1至7月上證所個人投資者開戶數明顯回升,同比增長36.9%。與此同時,主動偏股公募基金髮行在6至7月呈現加速態勢。6月單月主動基金髮行規模峰值達299億份,處於歷史以來的81%分位,7月新發基金熱度延續,單月發行97億份,處於歷史以來的55%分位。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近期居民“存款搬家”現象,同股票市場的吸引力增強有關。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資本市場逐步走強,有望帶來較強的賺錢效應,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對市場的預期正在逐步轉好。當前,居民儲蓄迫切需要尋找好的出口來進行投資,而A股市場的走強恰好吸引了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的大轉移。
中金公司則指出,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多增的情況,這或許反映出在存款利率下降的大背景下,私人部門的金融投資愈加活躍。考慮到7月國債收益率上升、利率債價格下降,固定收益資産的相對吸引力偏弱,非銀金融機構的新增存款有可能更多流向了股票市場。
是否為長期趨勢仍有待觀察
當下出現的居民“存款搬家”現象到底是短期的市場情緒波動,還是有望成為中長期的趨勢,仍然有待觀察。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當下“存款搬家”現象的出現,是由於資本市場回穩向好的勢頭對居民存款遷移産生了直接誘因。同時,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提振了市場信心,為存款向資本市場遷移提供了政策層面的積極預期。
田軒&&,從中長期來看,“存款搬家”能否成為趨勢,不僅取決於短期市場行情的表現,更取決於居民資産配置結構的深度調整以及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投資者保護機制的健全以及市場監管的有效性等諸多深層次因素。隨着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財富管理市場的持續發展以及居民資産配置需求的多元化,存款向資本市場的合理有序遷移是大勢所趨。但是,這一過程將是漸進的、結構性的,需要資本市場自身不斷地成熟和完善作為支撐,也需要投資者資産配置觀念的逐步轉變。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則認為,本輪股指中樞的系統性抬升源於去年9月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工具&&,成交量更為明顯。後續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制度安排和科技浪潮等也為股指加碼。不同過往,本輪股指與企業盈利等基本面顯著背離。M1(狹義貨幣)等貨幣活化指標的抬升,以及居民存款向非銀存款的“搬家”,更多體現出的是資金向股市的轉移。海外也&&過支持資本市場的舉措,並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從可持續性看,最終效果仍取決於微觀企業的盈利狀況。
西部證券指出,資金角度看,居民超額儲蓄規模從2021年開始快速抬升,大量資金堆積在銀行存款中。資産角度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餘額寶收益率僅為1.05%,存款收益率大幅下滑的同時,銀行理財和固收+基金規模出現明顯擴張,居民資金正在通過銀行理財尋求更高的收益。該機構判斷,“資金旺”和“資産荒”加劇,居民資金將加速流入理財産品,間接通過固收+基金等渠道進入權益市場,成為後續行情的主要增量資金。
引導居民加大權益資産配置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來看,釋放居民儲蓄、提高居民對包括股票在內的權益類資産的配置比例,還需要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完善。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對記者&&,居民“存款搬家”是否會成為中長期趨勢,關鍵要看市場能不能讓投資者持續獲得收益。如果政策穩住預期、市場有穩定賺錢效應,資金遷移至少能延續一陣,但想變成長期常態,還得靠更深層的制度優化。他指出,提高居民對於股票資産的配置意願,需要讓市場變得更穩定透明,讓投資者敢長期持有,機構和長期資金要多進來,同時産品要多元化,讓不同的投資者都能找到合適的權益配置。
田軒認為,要長期釋放居民儲蓄並提高其對股票等權益類資産的配置比例,需要系統性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完善基礎制度建設,強化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治理水平;優化交易機制,提升市場流動性;豐富權益類投資産品供給,如多元化基金産品、指數化投資工具、金融衍生品等,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同時,發展多元化投資者隊伍,引入更多長期資金,優化市場結構;此外,還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政策協調和預期引導,穩定市場預期。(記者 吳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