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觀察丨財政政策發力顯效 “真金白銀”惠企利民——中國經濟年中觀察之九-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25 20:29:43
來源:新華網

年中經濟觀察丨財政政策發力顯效 “真金白銀”惠企利民——中國經濟年中觀察之九

字體: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財政政策發力顯效 “真金白銀”惠企利民——中國經濟年中觀察之九

  申鋮、歐陽劍環、韋夏怡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政策護航。今年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政策“工具箱”更加豐富,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

  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上半年財政政策落地情況如何?“真金白銀”花出哪些效果?記者前往多地進行調研採訪。

  着力擴內需 加大政策力度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今年財政政策加力,資金“加碼”,從供需兩側發力,推動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

  在遼寧省阜新市的一家連鎖手機專賣店中,多名顧客前來詢問購機價格。“每天都有不少衝着補貼來的顧客。”門店負責人王龍介紹,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手機等數碼産品可享受購新補貼,門店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超20%。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截至7月22日,遼寧省阜新市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資金申報達1.1億元,直接拉動消費達6.3億元。

  着力促消費,今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今年上半年,已按計劃下達2批資金共1620億元。

  政策支撐下,消費回升勢頭良好。今年以來,超6600萬名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産品超1.09億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

  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方面,今年財政政策也持續用力,不同渠道資金統籌安排各有側重,並建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新機制,讓地方政府有更多自主權。

  大型塔吊揮舞巨臂,工程車忙碌地穿梭其中……記者日前來到廣東汕頭國際紡織城項目現場,看到一派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

  “今年上半年,這一項目獲得了1.9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的支持,用於紡織城基礎設施道路建設,保障了項目順利推進。”該項目負責人鄭銘濤説,紡織城的二期建設即將啟動,有望為當地紡織産業發展打造更高效的“産業+商貿”服務&&。

  在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看來,今年中國的財政政策比以往更為積極,政府發債規模相比往年也大幅提高,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資金比去年翻了一倍,有助於擴大內需。日本時事社觀點認為,中國圍繞消費領域&&的以舊換新等措施,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着力增後勁 優化政策供給

  走進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重慶順多利機車有限責任公司車間,一套套嶄新的全自動加工設備絲滑運轉。

  “以前3個人操縱6&數控車床,如今上料、下料、産品質量檢測,都靠機器人完成。”公司董事長周繼群説,不僅生産成本降低10%左右,生産效率也實現翻倍增長。

  這得益於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政策支持。“我們收到了2250萬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還有設備更新領域的信貸支持。使用了新設備,今年産值預計可以增加2億元。”周繼群説。

  向“新”發力,離不開財政助力。今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2000億元用於支持設備更新,比上年增加500億元,進一步擴範圍、降門檻,鼓勵先進、淘汰落後。今年上半年,已下達1730億元惠及約7500個項目。

  創新的活力,蘊藏在一個個經營主體之中,要進一步為其減負加力。

  在安徽科藍特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廠房內,多條廢鋁加工生産線開足馬力,回收的廢鋁被投入熔爐,經過一道道精密工序變成嶄新的鋁材。車間一隅,技術人員正通過智能控制系統監測熔煉溫度,精準把控每一個環節。

  “得益於稅費優惠政策為公司節省的超千萬元,我們引進了先進的熔煉設備和智能控制系統。”公司財務負責人萬朝暉説。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政策紅利直達經營主體。

  政府投資基金是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支持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無人機從固定機巢升空,沿着預設航線對電力設備開展自主巡檢;運維人員端坐屏幕前,實時進行“雲端”巡檢……由眾芯漢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無人機全巡檢服務,正在山東、江蘇等多地得到實踐使用。

  “看中了眾芯漢創的創新和技術,今年2月,我們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投資該公司5000萬元。”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魁説。

  由山東省財政注資200億元組建的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計投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項目390余個,投資金額超300億元,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稅費優惠政策……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多項財政政策工具發力顯效,促進經濟向“新”力持續釋放。

  “圍繞科技攻關、教育人才等重點領域,財政持續強化支出保障、優化政策供給,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説。

  着力惠民生 強化資金保障

  暑假期間,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大通鎮車水灣村的瞳畫山谷露營地格外熱鬧,運動體驗、農業觀光、親子娛樂等活動吸引大量市民前來休閒。

  “政府協助提供了2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幫我挺過了最艱難的創業階段。”營地負責人劉秋紅説,露營地積極吸納周邊村民就業,目前日常工作人員有10餘人,平均每人每月通過務工可增收4000元左右。

  “今年上半年,南充市發放創業補貼115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4億元,直接扶持378人成功創業,創業帶動就業2.75萬人。”四川省南充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王一告訴記者,當地還為8400余名困難畢業生發放求職補貼1264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以來,各地綜合運用就業補貼、擴崗補助、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政策,全力以赴穩就業惠民生。

  安徽今年以來將12.3億元省以上財政資金注入醫療體系,支持城鄉醫療服務協同發展;河南等多地&&將&&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逐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廣西上半年全區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八成左右……儘管財政收入增速承壓,但多地財政支出中的“民生含量”不減。

  上半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504億元,同比增長9.2%;衞生健康支出11004億元,同比增長4.3%;教育支出21483億元,同比增長5.9%……一組來自全國財政收支“半年報”的數據,彰顯今年更多財政資金“投資於人”。

  “今年以來,更多的‘真金白銀’花在了百姓關心的領域。”何代欣説,“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是今年制定宏觀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的重要創新,在改善群眾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有助於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推動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