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工廠”供應全球到“創新實驗室”賦能全球
專利護航,企業出海底氣足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共識與行動。近年來,我國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産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産業蓬勃發展,引領全球綠色轉型潮流;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量子信息等産業中,中國創新也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必答題,知識産權“出海”有哪些特點和做法,相關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如何完善?記者進行了採訪。
——編 者
當地時間7月11日,瑞士日內瓦,2025年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全球獎揭曉,宇樹科技從95個國家的780多家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獲獎企業之一。
全球範圍內擁有授權專利約200件,提交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約50件,技術保護與産品出海協同推進……宇樹科技獲得全球知識産權領域這一榮譽,源於其在機器人領域的硬核科技實力。
宇樹科技的成功並非孤例,在全球經濟變革和科技革命大潮中,一批又一批中國企業在知識産權領域揚帆出海。2024年,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量均居全球第一,印證着我國從“世界工廠”供應全球到“創新實驗室”賦能全球的歷史性轉變。
知識産權“出海”關乎企業成長,也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企業為何要在海外申請專利?
“知識産權‘出海’,是獲得海外市場准入的剛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産權與創新發展中心主任李文宇認為,“專利具有地域性,産品出口須提前布局知識産權,防範風險。”
“市場未動、專利先行”是不少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秘訣。“我們在産品進入海外目標市場前的18—24個月,就要完成核心知識産權的布局。”長城汽車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榮雪東説,企業已累計申請海外專利近3000項,形成了以知識産權為戰略支點的出海模式,有效規避了侵權風險,更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
知識産權“出海”可以有效維護企業品牌價值。“尤其是商標搶注、品牌模仿方面,中國企業在海外曾經吃了不少虧。”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産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説。
前些年,海信集團的Hisense商標在德國被外國公司搶注,想要回商標卻被漫天要價;瑞幸咖啡的商標在泰國被搶注,企業經歷了漫長的維權……這對企業品牌形象和海外拓展戰略都造成了影響。
對一些高技術企業來説,知識産權“出海”可以提升競爭力,已經從被動要求變成了主動選擇。有研究顯示,專利認證可有效提升産品的溢價能力。
“知識産權‘出海’,是搶佔技術制高點的必選動作,一些企業憑此在全球競爭中建立技術優勢,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知識産權所所長李慧穎説。
知識産權“出海”關乎企業成長,也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放眼全球,知識産權的競爭已不再是企業行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深入推進,知識産權工作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馬一德認為。
技術密集型企業主導,應對糾紛能力顯著增強
知識産權“出海”,我國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
先看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和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分別同比增長12.7%和23.2%;全球前5000個品牌裏,中國品牌價值達1.76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我國研發培育一大批高價值核心專利,涌現出一批憑藉知識産權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的跨國企業。
全球視野下,我國正加快從知識産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産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産權“出海”,呈現出新的特點。
“知識産權‘出海’由技術密集型企業主導。”李慧穎介紹,“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投入大,創新成果多,海外布局也更加廣泛。”
“華為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最近4年高達20%以上,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催生出一系列創新成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知識産權部部長樊志勇介紹。
在出海過程中,企業的知識産權保護意識和應對糾紛能力逐漸增強。業內人士透露,2024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知識産權訴訟勝訴率超過70%。“以前中國企業總是把海外知識産權訴訟和調查想得很可怕,應對糾紛的經驗和能力不足,現在應訴專業水平提高了不少。”李文宇説。
知識産權“出海”與市場變化也緊密相關。李文宇介紹,企業專利申請量可預判其海外發展狀況,企業營收和市場表現也影響專利投入。
2024年,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的PCT國際專利申請公開量達6356件,是2020年的2.3倍,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綠色低碳技術的申請量不斷增多,背後是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産品叫響全球。”李文宇分析。
探索技術授權模式,積極構築産業專利池
知識産權“出海”過程中,中國企業探索了哪些機制和模式?
“知識産權不僅是保護工具,也可以轉化為可盈利的資産。一些知識産權實力和能力較強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做知識産權的運營和商業化工作。”李文宇説。
數十億元,這是寧德時代2024年靠知識産權獲得的收入。“預計這一數字還會繼續增長。”寧德時代首席知識産權官孫明岩介紹,在寧德時代,知識産權部門正在為公司帶來利潤。
技術授權模式,是寧德時代近年來探索的一種模式,公司將電池製造技術授權給合作夥伴,通過收取特許權使用費和服務費來實現輕資産運營。在歐洲、北美等區域,企業正通過該模式拓展業務。
“産品的出口面臨各國法律變化等不可控因素,技術的出口和轉化給了中國企業出海一種新選擇,因為技術和專利本質上是全球通用語言。”孫明岩介紹,該模式風險小投入少,是公司當前拓展海外業務的首選。
近年來,中國企業十分注重標準必要專利的開發。
“華為在蜂窩通信、短距通信、音視頻編解碼等多個主流標準專利領域居於領先地位,標準必要專利是我們工作的重要部分。”樊志勇説,華為採取“研究—專利—標準”聯動的策略,在全球標準組織中發揮影響力,並通過專利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
“標準必要專利多是難以繞過的基礎性、核心性專利,就好比布局較早的企業申請了‘凳子’的專利,那所有製作‘椅子’的企業都需要獲得‘凳子’的專利許可。”李慧穎&&,在前沿領域,中國企業必須前瞻性搶佔標準必要專利高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
當前,我國正積極引導專利池建設運行。專利池是開展交叉許可、一站式許可等業務和相關服務的專利運用模式。以華為為例,已經有數百家企業通過雙邊協議或專利池付費獲得了其專利許可。
“一家公司加入專利池,既是專利池裏面的權利人,也是許可使用人;在池裏,公司既能憑專利收費,也要向其他公司的專利付費。當這家公司的專利比例大於市場份額,就可以獲得凈收入。”樊志勇介紹。
專利池能夠整合專利資源,降低專利許可交易成本,促進專利技術産業化應用,也可以提高企業專利合規意識和風險防範水平。“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在知識産權布局上形成較為成熟的體系,如建立專利池以支撐産業聯盟,通過知識産權許可和轉讓實現跨産業鏈協作。”馬一德&&。
激勵創新,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産權治理
企業出海層級不斷提升,我國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如何進一步完善?
隨着産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換,改變的不僅是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還有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邏輯。“傳統的代工製造模式正在向品牌運營模式轉變,單純的産品輸出正在向技術輸出升級,簡單的市場開拓正在向全球資源配置演進。”馬一德説。
知識産權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愈加凸顯。我國持續深度融入國際規則體系,實現了對經濟貿易的有力推動。
1980年6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此後,我國陸續加入了知識産權領域幾乎所有主要的國際公約,並積極履行國際公約規定的各項責任義務,日益成為知識産權國際規則的堅定維護者、重要參與者和積極建設者。
我國不斷完善全球知識産權夥伴關係網絡,截至2024年9月,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正在實施的知識産權合作協議超過200份,構建起多邊、周邊、小多邊、雙邊“四邊聯動、協調推進”的知識産權國際合作新格局。2020—2024年,我國知識産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從3194.4億元提升到3987.1億元,年均增速5.7%。
展望未來,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不斷提質飛躍,必將持續為全球創新發展貢獻重要力量。(記者 呂鐘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孫庭陽、陳家家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