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産業規模近3500億元,千年古都北京變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研發經費投入、區域創新能力領跑全國,“世界工廠”廣東加速推動製造業攀“高”向“新”;
新能源汽車産量全國第一、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全球最大,農業大省安徽正加速打造科技創新的“高産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近日,新華社記者兵分多路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在深入北京、廣東、安徽等地採訪時看到,各地正在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成勢!新興産業活力迸發
76秒下線一輛車!
時值盛夏,外面是高溫酷暑,100個足球場大的小米汽車工廠內,同樣“如火如荼”——
記者一路穿行車間腹地:耳邊,機械馬達低鳴聲與氣動工具嘶鳴聲此起彼伏;眼前,超700個機器人協同作業,200多道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100%,9100噸壓鑄機將原本需要70多個零部件焊接的後地板件一次壓鑄成型。
2025年6月16日,人們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參觀。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小米汽車的“速度與激情”,是活力中國的一個生動縮影。
一場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
行走在北京的成府路、知春路、中關村大街一帶,隨處可見AI印記——這裡被譽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區域。
2025年6月20日,參觀者在北京中關村展示中心“人工智能+”展示區域參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記者敲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大門,研發人員正爭分奪秒迭代最前沿的多模態世界模型。“我們正試圖回答一個更前沿、更宏大的命題:如何讓AI真正看見、理解並影響物理世界?”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説。
薈萃我國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學者、研發機構,擁有我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大模型,孵化出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能體……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發力建設“人工智能第一城”。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産業規模近3500億元,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説。
北京市市長殷勇&&,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已培育3個萬億級産業集群和7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北京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努力走出一條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
當前,各地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一批新興産業集群正牽引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建設。
這是2025年4月17日拍攝的位於合肥市肥西縣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內的自動化焊接生産線,該工廠是江淮汽車攜手華為專門為尊界品牌打造的工廠。新華社發
在安徽合肥,江淮汽車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尊界超級工廠集聚多項“黑科技”,構建起柔性、高效、低碳的智能製造體系——
依託AI視覺定位與力控系統,車身色彩分色線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內;借助自研算法及工業級監控機器人,1500個關鍵點的瑕疵檢測精度達0.2毫米……
近年來,安徽新能源汽車産業通過打造高能級創新&&、全産業鏈一體發展、深化多維合作,産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今年1月至5月,安徽汽車、新能源汽車産量均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
以場景創新撬動科技與産業的深度融合,開放的場景資源正成為各地競逐新興産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抓手。
2025年6月26日,工作人員在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的車間內組裝植保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在廣東深圳,深圳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的測試場地上,一台&農業無人機緩緩升空,進行噴灑作業測試。這款産品已在多地投入使用,成為許多村民勞動致富的生産工具。
“廣東的産業基礎好、應用場景開放,讓我們的創新成果得以加速落地,無人機産品體系已涵蓋農林植保、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諸多領域。”聯合飛機總經理李曉亮説。
累計開通無人機航線超700條,無人機物流配送年飛行近80萬架次,加速構建全省30分鐘航空醫療救援網絡……在廣東,不斷“上新”的應用場景正推動低空經濟融入千行百業,加速釋放産業價值。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46萬家,戰略性新興産業佔GDP比重約為13%,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蟬聯世界第一。
升級!傳統産業煥新“智”變
在全國最大的陶瓷生産、出口基地之一的廣東潮州,一顆顆以陶瓷材料製成的電子元器件,是當地傳統産業持續轉型突圍的技術“結晶”。
這些電子元器件名叫“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MLCC),因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被稱為“電子工業大米”,但我國曾經長期依賴進口。
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實現MLCC介質層厚度從5微米到小於1微米的關鍵技術飛躍。“憑藉高端技術,産品順利進入AI服務器、高端車載電子、通信基站等高門檻市場。”公司副總裁邱基華説。
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舉措。主動擁抱新技術,我國傳統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培育了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等9個萬億級産業集群。廣東將一手抓傳統産業改造,一手抓新興産業、未來産業育成,大力推動産業科技互促雙強,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
通過科技賦能與産業創新,多地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傳統産業煥發新生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壯大。
北京永定河畔,百年首鋼,高聳的鋼鐵高爐見證發展蝶變——曾經“百煉高溫”的首鋼一高爐,如今已變身兼具工業風貌和未來感的文化科技新地標。
這是2025年6月20日拍攝的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園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內部場景。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乘坐“齊天號”星艦漫游太空,戴上VR眼鏡感受傳統神話故事的奇妙幻境……布局AI、AR、VR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的科幻娛樂體驗,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2024年開業首年,就迎來了近百萬人次觀光客。
安徽宿州是黃淮海地區的大豆主産區,但曾一度為畝産不高犯難。記者近日在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看到,從建立智慧農業數字化&&到構建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傳統農業裝上了“智慧大腦”,一批高産種從這裡誕生。
2025年7月6日,研究人員在位於安徽宿州的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人工氣候室查看大豆長勢。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入駐種業科技谷一年來,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將前沿技術和科研團隊引入宿州。“我們已經篩選出高産優質多抗新品係32個,這些新品係蛋白質含量較常規大豆提升9%以上、單産提升10%以上。”中心負責人段凱旋説。
從數字技術重塑生産流程,到新材料研發推陳出新,我國傳統産業在應對需求瓶頸和同質化競爭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展現出迭代躍升的全新態勢。
蓄力!未來産業藍圖鋪展
合肥高新區“量子大街”,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在此集聚。以此為核心,一個量子産業集群正在崛起,推動量子科技加速走向實用。
這是2025年7月1日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科技體驗館內拍攝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在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全球首個量子加密通話服務“量子密話”和量子辦公應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換一張SIM卡並開通業務,普通手機即可實現防竊聽的加密通信。
“目前,量子密話密信用戶接近600萬,服務覆蓋單位超3000家。未來,量子通信用戶有望突破千萬。”中電信量子集團董事長呂品説。
從量子科技到核聚變技術,從人工智能到深空探測……在合肥,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産業端,未來産業布局逐漸清晰。
安徽省委書記梁言順&&,安徽堅持向“新”而行、以“質”致遠,正在建設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級未來産業先導區,推動設立未來産業發展基金,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未來産業“新星企業”,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率先探索新方向、積極布局新産業。記者在調研中看到,多地在未來産業新賽道上搶佔先機,培育起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5年6月17日,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天工2.0”向參觀者致意。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走進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只見一條鋪滿沙石的訓練場地上,“天工”快速跑過,如履平地。正是這款機器人,今年4月在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中奪得冠軍。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李春枝介紹,走出實驗室到真實環境是對人形機器人的極大考驗,奪冠後,“天工”仍在迭代優化,目前已在真實電力巡檢場景落地應用。
近年來,北京&&促進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的系列措施,給予從早期研發、中試生産到場景應用全鏈條支持。2024年,北京機器人産業營收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
“軟”環境和“硬”政策的支持,讓許多具備高成長性的企業加速奔跑,以未來産業開創産業未來。
起步加速、變道避障、減速停車……在廣州南沙,一輛輛自動駕駛汽車暢行在大街小巷。乘客只需打開手機下單叫車,就可以享受到無人駕駛出行的全新體驗。
2025年3月11日,在廣州南沙區,搭乘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無人商業化出租車的乘客到達目的地後下車。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些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由廣州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已經為北上廣深部分地區的居民提供出行服務。在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與紮實的産業基礎支持下,該公司最新一代自動駕駛車輛日前已在廣州、深圳開啟公開道路測試,持續提升複雜場景應對能力。
大潮正起,千帆競發。
各地搶抓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故事,化作人工智能的語音播報聲、機器人邁步的“咔嗒”聲、無人機起飛的轟鳴聲,串聯成大江南北高質量發展的動人交響曲。
文字記者:陳芳、溫競華、宋晨
視頻記者:李暢、曹彥語、阮帥、薛寧婧、王修楠、凌傑、曹力、潘禹傑
海報設計:曾學真
統籌:劉梓桐、金宇、邱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