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産值已超10萬億元的海洋經濟,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
日前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産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這無疑再次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會議指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産業,推動海上風電規範有序建設,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生物製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動海運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海灣經濟發展規劃研究,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群優化整合。要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接續實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海域分層立體利用,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要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加強全球海洋科研調查、防災減災、藍色經濟合作。
事實上,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再到此次會議部署“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層面已多次聚焦海洋經濟的發展。
海洋經濟正加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藍色動能”。我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擁有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廣袤的海洋空間不僅是資源寶庫,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4年,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經濟總量再上新&階,首次突破10萬億,達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7.8%。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向新向好發展態勢。2025年一季度延續了這一強勁勢頭,初步核算,一季度海洋生産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高於國內生産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
在政策持續加碼與市場活力不斷釋放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沿海地區正加快推進海洋經濟布局。
此前,上海發布的《上海市海洋産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徵求意見稿)》顯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産總值將穩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經濟創新示範效應顯著提升,海洋産業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級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到2035年,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國際領先的現代海洋城市。
據悉,上海提出的“3+5+X”海洋産業體系裏,“3”是指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航運服務業和海洋旅游業三大主導産業,“5”是指海洋新能源産業、海洋新材料産業、海洋電子信息産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五大新興産業,“X”是指未來深遠海資源類産業和未來深遠海融合創新産業等海洋未來産業。
除上海外,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也在通過多種形式布局海洋經濟。
2024年,浙江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廳。2025年,浙江開始深入實施海洋經濟倍增計劃,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力爭全省海洋生産總值高於全省GDP增速1個百分點,實現海洋經濟領域項目投資2200億元以上,海洋漁業一産産值突破1000億元。
廣東省前不久召開的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培育壯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大力度打造現代海洋企業矩陣,不斷鞏固拓展産業優勢;融合升級海洋服務,聚力發展海洋文旅,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持續優化拓展涉海服務保障,推動海洋服務業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山東省也在積極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出要統籌陸海區域聯動,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持續抓好威海、青島藍谷、日照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打造山東特色海洋城市群,建強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範區等戰略&&,推進海洋經濟向內陸延伸;統籌抓好科技創新,加快建設以嶗山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深水、綠色、安全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深化人才鏈、教育鏈、産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海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石綏祥&&,下一步,應加快推動海洋領域增量政策和已&&的存量政策落地顯效,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産力,着力推進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建設,紮實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業界認為,隨着政策紅利的深度釋放,以及海洋科技創新、産業升級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我國海洋經濟動能澎湃,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藍色支點”。(記者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