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飛行如何飛得好、管得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4 07:44:45
來源:科技日報

低空飛行如何飛得好、管得好?

字體:

  審核無人機的飛行航線,查看飛手的資質,確認飛行計劃是否與其他活動有衝突……7月2日,江蘇省低空飛行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飛服中心”)運營人員殷萌暄忙着審核鎮江一家公司的飛行計劃,並不時與公司人員溝通飛行細節。

  自6月30日飛服中心向社會公眾開放服務後,該中心低空飛行服務管理&&(以下簡稱“管理&&”)每天能收到幾十份飛行計劃申請。

  “管理&&是全國首個實現低空有人和無人駕駛航空器一體化管理的省級&&。”飛服中心飛行服務保障部負責人丁梓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那麼,低空飛行要如何“放飛”,又如何讓低空飛行既便捷又安全?支撐低空飛行管理的關鍵技術又有哪些?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飛服中心一一揭曉。

  第一問:能為公眾提供哪些服務?

  “在我國,微輕小型無人機在適飛空域外的飛行以及中大型無人機的飛行,需要無人機用戶向空域管理部門報備。”殷萌暄指着管理&&中“一般飛行活動登記”頁面介紹,以前,不少用戶不知道怎麼提交資料、向誰提交資料,所以有“黑飛”現象。但現在,用戶只要登錄管理&&,就可以提交飛行計劃。整個審核過程既便捷又高效。

  記者看到,登記內容涉及飛行負責人信息、飛行活動起始終止時間、飛行架次、操控模式、最大飛行速度、航空器註冊號等。

  “依託數字化空域管理與智能化交通管理技術,我們既為低空空域管理各方提供有效支撐,也為低空飛行用戶提供飛行計劃申報、航線規劃、氣象情報等各類服務。”丁梓洋介紹。

  “我們會確認用戶預設航線是否涉及禁飛區,以及相鄰時間或者空域是否有其他用戶要飛,幫助他們協調飛行計劃。”殷萌暄説。

  用戶飛得安心的同時,空域管理也更加全面有序。丁梓洋介紹,飛服中心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航空管、交通運輸、公安、氣象等有關部門和飛行用戶數據互聯,為各類飛行活動提供全過程服務和安全保障。

  “以氣象服務為例,通過雷達回波技術,管理&&可以每6分鐘刷新一次空域降雨信息,供用戶實時登錄查詢。”丁梓洋説,如果遇到暴雨或者極端天氣,管理&&也將發出預警。

  第二問:如何讓低空飛行“盡收眼底”?

  當無人機從外場起飛後,它的飛行速度、高度、航向、軌跡以及與周圍無人機水平垂直距離等信息,很快便顯示在管理&&上。

  “目前飛行信息每2秒在&&上刷新一次,這主要通過5G及5G-A基站、自動相關監視廣播系統和時間差定位等技術完成無人機與地面通信。”丁梓洋介紹。

  隨着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廣大空域為低空飛行器提供了縱橫馳騁的空間。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空域都適合開放。飛服中心此前已經與多部門聯動,劃定了低空飛行“紅色區域”。“例如高速公路兩側100米、鐵路兩側、水源地、重大賽事舉辦地上空等空域,需經審批通過後才可飛行。”丁梓洋説,如果無人機未經審批闖入這些空域,&&會發出警示信號,通知飛手飛離這些區域。

  第三問:如何讓有人機和無人機“比翼齊飛”?

  在低空中,除了會有不時出現的各種無人機送外賣、送藥品,也有公務機、農業機、教練機等多種載人飛機用於商務出行、農林植保、飛行員培訓等活動。如何確保無人機和有人機安全翱翔於同一片藍天?

  “目前我國對於通航飛機的空中飛行間隔有明確規定,但通航載人機和無人機在空中的間隔管理,還存在空白。”丁梓洋&&,當下市面上的無人機,飛行高度、速度各不相同,這為制定無人機之間以及無人機和通航載人機的安全距離帶來難題。

  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丁梓洋説:“飛服中心已經對飛行空域進行了柵格化繪製,以後法規完善後,我們就可以根據柵格去測量飛機之間的距離。如果超出飛行間距,&&就會報警,提示飛行單位調整路線。”

  丁梓洋説,接下來,該中心將分三階段推進低空飛行服務體系建設,即2025年實現合作類飛行活動監視預警和空域狀態監控,達到“看得見、管起來”;到2027年底初步形成有人機與無人機協同服務能力,實現“便捷飛、管得住”;到2030年建成智能化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實現“飛得好、管得好”。(記者 金 鳳)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