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7日中國港口協會主辦的港口科技創新大會上,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創新發展處副處長趙曉輝透露,交通運輸部正全力推動“人工智能+交通運輸”行動。其中,頂層設計《“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已完成徵求意見工作,將加快&&。《實施意見》明確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入交通運輸行業,智能綜合立體交通網全面推進,形成較為完備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引領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邁上新&階。
同時,交通運輸部還將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和謀劃實施“智能綜合立體交通網”重大科技專項,突破自動駕駛系統、具身智能列車與自主協同控制系統等5大智能系統,開展百大典型場景示範。
沿着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一路向南,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世界級港口群基本建成,可見巨輪往來,裝卸繁忙,智慧的“風”正讓這裡不斷煥發出新風采:
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僅需5分鐘即可有序排列2.4萬個標準箱;在上海洋山港,大型裝卸作業設備在百公里外亦能智能遠程操控;在寧波舟山港,無人集卡沿着北斗衛星導航在堆場與岸橋之間快速穿梭;在廈門港,數字孿生港口系統對港口運營精準預測與智能調控……
“智慧港口主要領域已實現‘跟跑’‘並跑’到‘領跑’的重要轉變。”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祝振宇介紹説,當前,我國已建成自動化碼頭52座,自動化碼頭的應用規模、作業效率、技術水平總體位居世界前列。集裝箱自動化碼頭基本實現了設計建造、裝備製造、系統集成和運營管理全鏈條等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作業效率大幅提升。幹散貨碼頭“翻”“堆”“取”“裝”“卸”等關鍵作業環節基本實現自動化,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與運維技術應用大大提升了港口本質安全水平。
“人工智能+”帶來的港口産業能級躍升並不是個例。在趙曉輝看來,交通運輸行業擁有着廣闊的市場規模、多元的應用場景、海量密集的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領域。如何發揮這些優勢,讓人工智能的“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最大動能”,已成為交通強國的“時代之問”。
據透露,交通運輸部研究提出了推動“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125N”總體工作考慮。其中,1個頂層設計《實施意見》將以交通運輸部、發展和改革委、工信部、數據局、鐵路局、民航局、郵政局文件形式印發,明確到2030年和未來更長時間“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建設目標、推進路線、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
推動“人工智能+交通運輸”,構築2大基礎支撐頗為重要,即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和謀劃實施“智能綜合立體交通網”重大科技專項。
據了解,近期交通運輸部形成了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1+3”的總體方案,包括技術方案、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方案、場景應用方案等。同時,也在籌備組建交通大模型創新和産業發展聯盟,按照“算力共用、數據共享、模型共訓”的原則,廣泛凝聚人工智能頭部公司、行業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形成創新應用合力,充分挖掘大模型的技術潛力。
突破5大智能系統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圍繞自動駕駛系統、智能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具身智能列車與自主協同控制系統、智能化自主式空中交通系統、智慧物流系統等,交通運輸部將組織實施一批交通強國標誌性創新示範工程,帶動形成“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産業集群。
“N則是指布局眾多典型應用。”趙曉輝透露,交通運輸部將組織實施“十百千”創新應用工程,即圍繞十大技術方向,開展百大典型場景示範,調動千家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營造“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濃厚創新氛圍。
2022年以來,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兩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聚焦自動駕駛、智能航運、智能建造3大方向,實施了50項試點任務,覆蓋41個城市,形成百餘項技術指南、標準規範,多個城市還&&了地方法規。今年,圍繞大通道貨車自動駕駛、公路自由流收費、公路重大災害智能管控處置、內河貨運船舶自主航行、高速磁浮系統等5大方向,創新採用“科技+工程”的組織模式,推動實施重大創新工程。
“目前,5大工程均已完成第一輪論證,儲備了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意向項目,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按照‘成熟一項、推動一項’的原則推動立項實施。”趙曉輝稱。
中國港口協會會長、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顧金山建議,港口企業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建立健全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産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注重成果總結,及時形成標準;鼓勵港口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技術轉讓、許可使用、作價入股等多種方式,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口運營的深度融合,推動自動化、智能化裝備的研發與應用,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水平。(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