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科學家與企業家如何同題共答?-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7 16:06:22
來源:新華網

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科學家與企業家如何同題共答?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科學家與企業家如何同題共答?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一個頂刊好成果,為啥出了實驗室卻進入不了市場?科學家有成果,企業有需求,為啥總是匹配不上?

  近日,記者旁聽了一場特別的閉門研討會。會上,數十位來自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家與數十位上市公司負責人圍坐一桌,直面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難點,坦誠交流、各抒己見,在碰撞中尋求“解題思路”。

  《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産業化率為53.3%。相比之下,2022年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産業化率僅為3.9%。

  “我既是科研人員,也在學校裏負責成果轉化工作。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是當前我們在科研産業化上面臨的一大痛點。”作為最先發言的人之一,華東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強開門見山。

  楊強的一番話説到了在場科技界專家和産業界代表的心坎裏,引起大家爭相發言:

  “科學家思維與企業需求存在天然鴻溝,科學家更關注技術的先進性,但企業還要關注産品的性價比、有沒有市場,雙方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科研人員攥着成果但不知道怎麼和投資人對接,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

  近年來,從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到拓寬科技創新的融資渠道;從試點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到加快培育技術經理人隊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記者在研討會現場看到,科技界、産業界和社會力量正在努力探索、改變,推動科學家和企業家同題共答、雙向奔赴、各得其所——

  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江旭暉分享了自己轉變思維的心路歷程:“過去我們是‘帶着錘子找釘子’,堆了很厲害的技術卻産生不了好的應用效果;現在我們學着‘遇到釘子打造合適的錘子’,讓市場和企業的應用需求倒逼我們研發和優化,半年解決了3個合成數據産業化難題。”

  “科研方向與市場需求就像兩條平行線,而企業可以憑藉對行業的深入了解,精準找到二者的結合點,把兩條線拉到一起。”中重科技董事長馬冰冰説,企業在發展中一直與高校保持密切合作,有效促進高校研究成果與企業産品結合落地,機器人等智能化技術在冶金行業有着廣闊應用前景,是企業未來希望對接的方向。

  作為中國科協主管的全國性公益基金會,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近期聯合近200家上市公司和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國家級創新中心,共同發起成立了“青年科學家産學研創新聯合體”,旨在推動成果轉化向“需求牽引型”轉變,通過産業沙龍、孵化營、項目對接等模式,幫助青年科學家和企業家精準匹配,探索産學研對接長效機制。

  南京大學副教授程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冷雨泉和山東新華錦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聯合體的受益者。近日,在基金會和聯合體的搭橋下,兩個科研團隊和企業圍繞電子皮膚、外骨骼機器人等達成合作協議。

  “通過基金會和聯合體的‘需求池’匹配,我們在康養産業上的技術需求和兩個團隊的研究成果一拍即合,從技術對接到與科研團隊成立合資公司,跑出了産學研合作新速度。”新華錦國際董事長張航説。

  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宋軍介紹,聯合體後續將按細分領域組織精準對接,首批聚焦機器人、生物製造、AI應用三個賽道,“我們希望搭建起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本鏈深度融合的&&,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雙向奔赴’。”

  研討會由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主題為“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路徑”。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