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聚焦丨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打造未來“超級工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2 17:12:02
來源:新華網

財經聚焦丨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打造未來“超級工廠”?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打造未來“超級工廠”?

  新華社記者周圓、張辛欣

  當前,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取得初步成效。全國已建成3萬餘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

  這是中國工廠的新變化:機械臂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工作參數;將大量傳感器置於生産線,每道工序可由“數字大腦”精準控制;依託工業大模型,一個生産環節可以聯動整條供應鏈……

  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産邏輯。伴隨着更高效、更智能的“超級工廠”涌現,製造業加速步入“智造時代”。

  機器人“操作員”持續進化

  機器人在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裝配車輛。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當機械臂能“思考”,會帶來怎樣的改變?走進中國一拖總裝線涂裝間,生産一線給出答案。

  車間內,拖拉機底盤噴漆作業正在進行,機械臂靈動轉向,漆膜厚度誤差被控制在毫米級。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融入智能技術的機械臂,可以自動生成噴塗路徑,並根據現場溫濕度調整相關參數。“工業機器人已經能夠感知生産環境的變化,並實現智能工藝的自適應。”

  更智慧、更靈活——這是當下工廠裏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寫照。

  記者近日在汽車、電子、紡織等行業調研發現,通過AI賦能,工業機器人增加了感知、理解任務等功能,提高了動作靈活性,正從傳統的自動化機械裝置向具身智能加速進階。

  實現“手眼協同”。在山東鄒城珞石智能製造産業園,一台搭載力覺與視覺傳感器的協作機器人正精準演示電腦USB接口裝配。機械臂如同被賦予人類觸覺與視覺,在插接過程中實時感知接觸力,動態調整角度與力度。珞石機器人首席執行官庹華説,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增強機器人的感知決策能力,這款機器人可勝任微米級精密裝配。

  國投招商先進製造産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宋洪軍説,融合了多模態交互技術的工業機器人可通過語音、手勢、表情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和以往接收單一指令相比,其能夠更準確理解人的意圖,能應用到更加複雜的工廠生産場景。

  解鎖更多技能。工業機器人完成不同工序,需要相應的工藝包提供“經驗值”。近年來,機器人走進生産線,國內機器人廠商分別聚焦碼垛、噴塗、焊接等不同工種推出相應工藝包,與此同時,關於多種本領兼容的“通用機器人”研發也在加快。

  “我們正在開發智能機器人通用技術底座,支撐不同工業場景在此基礎上開發各類工藝包。”埃夫特智能裝備董事長游瑋説,將來工業機器人不僅可以參照“一部手機加載不同App”模式,解決各個行業“通用+個性”的需求,還會根據市場變化更靈活、柔性進行生産調整。

  生産線被“數”賦能

  在金華市金東區曹宅鎮的浙江托馬斯工具製造有限公司數字化注塑車間內,自動化機床在生産園林機械配件。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工廠的智能化,有機器人的“晉級”,還有生産線上的煥新。

  在洛軸集團風電齒輪箱軸承智能工廠,線下的實體生産線和雲端的“虛擬工廠”有機結合。

  洛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新瑩介紹,該工廠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實時展示設備運行信息、産品加工節拍等關鍵性生産數據,並與企業的生産執行系統銜接,獲得生産、庫存和市場訂單等相關數據,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智能化的運營管理。

  如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工業生産線上形成多維度賦能格局,正在打開工業生産的想象空間。

  看研發設計,中國船舶推動生成式設計與船舶自主工業軟體相結合,快速模擬數萬種方案,新船設計周期壓縮約40%。

  看排程生産 ,重慶美的通用水機工廠利用超級計算機下發零部件關鍵參數、圖紙等信息,進行智能排産,大幅降低材料損耗和原材料庫存,運營成本降低15%。

  看工廠維護,東方電氣集團研發的國內首個聚焦重大能源裝備的行業垂直大模型——“東方智源”,能精準生成運維建議,為用戶開出“數字化處方”……

  截至3月底,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為83.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66.2%。越來越多的生産線正有“數”可依,被“數”賦能。

  超級工廠加速涌現

  未來工廠什麼樣子?從各地的實踐案例中可一探究竟。

  ——更智能。在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最快每53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産線。高效率得益於工廠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技術,先進的工藝流程設計技術,質量管理、物流運輸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等。

  智能製造典型場景是智能工廠建設的基礎。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印發的《智能製造典型場景參考指引(2025年版)》進一步突出了人工智能新技術在典型場景中的融合應用,加強對企業智能化升級的引領。

  ——更柔性。位於武漢的攀升科技智能工廠,多條高性能電腦柔性化定制生産線高效運轉,顧客在網上下單,工廠基本24小時內發貨,滿足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業內人士認為,柔性製造能適應市場變化,也是加強産業鏈韌性的具體體現,未來將進一步成為製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更綠色。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內,綠色化無處不在:結合人工智能遺傳算法優化工藝參數,使單&設備能耗降低25%;暖通空調的AI動態調控系統,實現單位産品組用水量下降56%……當技術遇到綠色轉型的時代命題,工廠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重躍升。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下一步將推動數字技術全方位全鏈條融合賦能,以數字化轉型促進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