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關稅衝擊下德國經濟面臨增長停滯風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2 17:37:31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關稅衝擊下德國經濟面臨增長停滯風險

字體:

  新華社柏林5月22日電 題:關稅衝擊下德國經濟面臨增長停滯風險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21日發布最新預測,將德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零。這一權威諮詢機構的主席莫妮卡·施尼策爾&&,美國貿易政策對德國經濟形成顯著衝擊,其關稅大幅上調且不可預測,已成為拖累德國出口與投資的主要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濫施關稅措施,破壞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貿易規則。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首當其衝,面臨出口訂單銳減、支柱産業承壓等多重挑戰。

  “很難預測未來業務發展”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德美雙邊貿易總額達2528億歐元,其中德國對美出口1614億歐元,美國由此重返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德美經濟深度互嵌,尤其在汽車、機械、化工和醫藥等高附加值製造業領域,美國為德國最大單一出口市場。

  2023年與2024年,德國經濟已連續兩年負增長。歐盟、德國政府以及多家權威機構日前將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零。德國政府&&,美國關稅政策是下調增長預期的主因之一。

  德國經濟研究所近期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對等關稅”措施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在2025年至2028年間累計損失2900億歐元,相當於年均損失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6%左右。

  德國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美國關稅政策將增加德國出口産品成本,進一步加劇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與運營壓力。在政策環境動蕩背景下,企業可能推遲投資與招聘決策,抑制生産擴張。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4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8.3%的德國企業&&“很難預測未來業務發展”,這一比例創下2022年11月以來新高,而美國關稅政策被視為最主要的外部不確定性來源。

  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説,由於無法判斷未來政策走向,一些企業決策層傾向於選擇“不擴大、不投資、不冒險”的保守路線。“當這種觀望態度在企業間形成連鎖反應,就可能演變為全球經濟層面的系統性風險,損害的不只是個別國家的利益,而是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

  德國總理默茨警告,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朝令夕改、損人害己,德美乃至歐美關係已今非昔比,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正面臨嚴峻挑戰。

  支柱産業受到嚴重衝擊

  作為德國最具代表性的支柱産業,汽車工業受到的關稅衝擊尤為顯著。2024年,德國出口新車中13.1%銷往美國。

  以保時捷為例,由於未在美國設立生産基地,該企業約30%至40%的車輛從德國銷往美國。為應對美方高額關稅,保時捷不得不提高售價,即便如此仍可能面臨虧損。同樣,奧迪、大眾及大部分奔馳和寶馬車型,因生産線集中在歐洲,也承受着關稅帶來的成本重壓。

  “美關稅政策可能迫使德國車企將更多生産線遷往美國,導致德國本土大規模失業。”德國汽車專家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警告説,“車企赴美建廠周期至少兩年,這一漫長周期將使車企陷入財務困境。車企建廠時通常會制訂為期數十年的投資計劃,如今面臨高度不確定的美國政策,車企如何預判10年後的銷量?”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美方濫施關稅行為“不是‘美國優先’,而是‘美國孤立’”,將破壞全球價值鏈、限制經濟增長,最終也不利於美國自身,美國消費者將直接承受物價上漲和選擇減少的壓力。

  加強貿易合作成共識

  默茨日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聯合聲明稱,歐盟正在就關稅問題尋求與美國通過談判達成一個平衡、公平、互利的解決方案。對此,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拉茨舍爾指出,如果德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一味寄希望於談判,反而會讓美方獲得政治資本。在關乎世界經濟走向的關鍵問題上,歐洲應當與中國等國家站在一起,共同捍衛多邊貿易秩序。

  弗拉茨舍爾建議,歐盟應積極與中國展開貿易協商,降低貿易壁壘,並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提出,應加強與南方共同市場的經濟合作。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主張調整戰略重心,加快向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傾斜。他認為,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在汽車、電子産品等領域削減關稅,既能緩解當前經濟壓力、刺激消費,也有助於推動産業升級,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

  杜登赫費爾強調,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德國亟需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中國與歐洲工業深度協同且極具創新活力,對德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從汽車工業領域來看,其價值創造更多源於在中國的生産製造,而非傳統的出口貿易。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