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福建西部的革命老區三明市寧化縣是福建的産糧大縣,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享有“紅色糧倉”之美譽。作為長征出發地之一,寧化曾用“千擔紙、萬擔糧”為中央蘇區的生存發展和紅軍長征勝利作出貢獻。眼下,寧化正積極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立足紅色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紅色文旅融合發展。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雕塑《起點》右下角的坐標便是寧化境內紅軍長征出發地——上曹村的東經坐標。糧食20余萬擔、布草鞋20萬雙、錢款54萬元……長征前夕,寧化民眾籌集大量糧食和錢物支援紅軍前線作戰,還製造了包括被服、軍服以及醫療衞生用品等支援前線。
銘記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當前,福建以“長征出發,撤離蘇區”為主題定位開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據寧化長征出發地遺址保護中心主任邱明華介紹,寧化縣列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建設保護規劃》的項目共有17個,佔福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總數的四分之一,總投資18.84億元。截至2025年4月底,已完成投資15.34億元,目前已完成15個項目並投入使用。
豆香濃郁、久煮不爛、彈牙有勁……在鳳凰山村紅軍街的砣子店舖裏,慕名而來的游客一邊吃砣子,一邊聽淮土鎮黨委書記蘭世能介紹砣子的做法。
“紅軍街的業態突出‘淮土味’,既有紅色主題文創館,也有紅色主題民宿,還有特色小吃、茶飲、農産品和伴手禮。”蘭世能説,已有14家門店入駐紅軍街,力爭將其打造為紅色文旅融合示範街。
2019年,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化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淮土)建設項目落地鳳凰山村。借此契機,鳳凰山村加快推進紅色遺址的保護修繕,實施紅軍街歷史風貌修復,新建了鞠旅陳師廣場、情憶園廣場、游客服務中心等。
蘭世能説,散發着革命榮光的一張張紅色名片,讓淮土鎮迅速“出圈”,引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2024年,淮土鎮接待游客數量達到6萬餘人次,約是該鎮常住人口的5倍。
淮土鎮的變化是寧化縣加快推進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寧化縣立足紅色資源優勢,精選打造了4條紅色精品旅游線路,推介寧化縣革命紀念園、長征精神教育基地等13個紅色旅游景點,開發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谷文昌精神等8個地方特色課程,持續提升紅色寧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今年第一季度,寧化縣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13.80萬人次,同比增長10.7%;國內游客旅游花費8.36億元,同比增長14.8%。
在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的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群,記者看到了保存較為完好的26條紅軍標語。石壁鎮文化站站長張河斌説,為了保護部分標語,縣裏從2020年開始,統一做了可拆卸的亞克力保護面板,以物理隔斷的形式,避免參觀者觸碰標語。透明面板上還進行了文圖復原,便於參觀者看清、理解標語內容。
石壁鎮黨委書記吳玉鳳説,近年來,當地通過修繕紅色遺址、建設紅色文化展館等一系列舉措,推進紅色文化保護、利用工作。同時,加速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青草藥、白蓮種植,形成百草園青草藥種植基地、荷花棧道旅游觀光景點。堅持把美麗鄉村庭院建設同庭院經濟相結合,充分利用房前屋後、家庭院落的閒置空間,把魚腥草、馬蹄金等“挪”到家家戶戶的庭院,既美化了居住環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老區不老,風華正茂。2024年,寧化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27.84億元,按2020年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6%。經過多年的精心布局和深度耕耘,寧化縣已明確了硅基新材料、安全應急、現代農業、竹木産業、文旅康養、礦産深加工等6條産業鏈,正加快建設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吹響嘹亮的奮進號角。(記者 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