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潮涌徵帆勁——上海以高質量發展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18 18:49:09
來源:新華社

浦江潮涌徵帆勁——上海以高質量發展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字體:

  萬里長江,奔騰入海,“龍頭”昂起處,正是我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

  2024年,上海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3926.71億元,城市經濟規模率先站上5萬億元新階段;口岸貿易總額達11.07萬億元,穩居全球口岸貿易城市首位;“上海-蘇州”集群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第五……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要把握好的着力點,為經濟大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實踐指南。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上海“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産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等指示要求,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在穩增長促轉型、挑大梁作貢獻上展現新作為,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強功能提輻射 “大塊頭”要有“大擔當”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三一重機生産基地內,每20分鐘就有一台中型挖掘機下線。1月至4月,三一重機中型挖掘機産量超4000&,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

  2025年4月15日拍攝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三一重機生産基地外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三一重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部負責人呂梁&&,企業全球研發中心在昆山,生産出口在臨港,長三角完善的供應鏈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一頭連着無窮潛力的內陸腹地,一頭通達萬變機遇的國際市場,這是上海特有的地理方位,也是上海的歷史方位和戰略方位。

  ——把“港口流量”變全國“經濟增量”,上海不斷強化輻射服務全國經濟發展的功能和能級。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5150.6萬標準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和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420.6萬噸、1.25億人次,排名分別升至世界第二、第三;

  2024年12月18日拍攝的洋山港(無人機全景照片)。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5150.6萬標準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為全國經濟發展澆灌“活水”,2024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3650.3萬億元,科創板改革持續為新質生産力和“硬科技”發展輸血增能;

  ——2024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等重大開放&&加快建設,鏈結全球能級進一步提升;

  ——2024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4.4%左右,支持在滬國家實驗室落實“總&&、總鏈長”定位,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産業母基金和未來産業基金;

  “‘五個中心’建設是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面向‘十五五’,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面臨強化鏈結、強化策源、強化聯動和強化帶動的新要求。”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張忠偉説。

  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1%,高於去年全年0.1個百分點,三大先導産業製造業産值同比增長7.2%,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産值分別增長8.9%、2.8%和13.2%。

  “挑大梁、走在前,上海有兩個鮮明的發力點:一是高端産業引領帶動,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加速;二是資源配置、輻射服務的功能不斷提升,做強‘一帶一路’橋頭堡,帶動東中西協作和區域融合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書長陸軍榮説。

  創新引領未來 “新勢力”澎湃新動能

  擁有“海陸空”全域製造能力的上海,以龍頭創新牽引長三角乃至全國産業鏈轉型升級。

  臨港新片區,1.2萬平方米的廠房內智能機械手臂穿梭往來,這裡是上海交大智邦工業母機與智能製造共性技術中試驗證基地。

  技術人員在上海交大智邦工業母機與智能製造共性技術中試驗證基地內工作(2025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瞄準航空航天、汽車、船舶、新能源裝備製造的‘四新’需求,我們解決並交付了一批關鍵裝備或零部件産線。”上海交大智邦總經理吳俊&&,公司在棗莊、重慶等地設有製造基地和服務中心,2024年銷售收入超4.3億元,4年累計訂單額超18億元。

  從布局新賽道,到謀劃未來産業,上海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決心和定力一以貫之、厚積薄發。

  位於張江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百餘台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進行倒飲料、疊衣服等訓練;“造機新勢力”上海時的科技與中銀金租簽署100架E20 eVTOL的採購訂單意向協議;特斯拉首批商用儲能電池從上海港運往澳大利亞,意味着更多新能源産品將實現中國生産、全球交付……

  2024年11月15日拍攝的上海時的科技展廳內停放的E20 eVTOL飛機。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作為中國産業鏈供應鏈上耀眼的一環,上海不僅有“大而美”,還有“小而精”,協同向新發力、向實前行、向高攀登,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2024年,上海每3.5個小時就誕生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1.26萬家,其中,八成以上在産業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發揮着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的重要作用。

  令人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大潮中“挑大梁、當主角”,“新勢力”拔節生長,動能澎湃。

  位於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吸引了100余家企業入駐,輻射帶動徐匯區聚集大模型企業近400家,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夥人”。空間內超千名從業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多企業創始人、CEO、CTO年齡不到30歲。

  2025年4月29日拍攝的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外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以高端智造加速擁抱新質生産力,用數智變革全面激活發展新動能。”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説,“上海正不斷跑出一些顛覆性技術和未來産業,以此來輻射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

  試製度探新路 做好“增長極”“試驗田”

  正是江南好時節,萬物爭春人爭先。

  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在上海投資約5億元,進一步擴大聚氨酯減振元件業務産能;豐田汽車宣布投資146億元在上海生産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以及豐田先進動力電池……4月以來,多家外資企業“加碼上海”,彰顯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

  內暢外聯、通江達海。過去幾年,上海東西兩翼齊飛,發揮“增長極”和“試驗田”作用,為國家試製度、探新路,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

  向東看,剛迎來35歲生日的浦東引領區風華正茂,昂首前行。

  2024年8月28日在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拍攝的國産大飛機C919交付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3月19日,中國第四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法巴證券開業,落戶陸家嘴金融城。從首家外國仲裁機構韓國大韓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獲准登記,到首批增值電信業務擴大開放試點在浦東全域實施;從發布全國首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到率先探索數據跨境自由流動……一系列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落地,以浦東和上海為“前鋒”,中國高水平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

  “浦東始終以承擔國家戰略為使命,經濟總量超常規增長、發展質量跨越式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堪稱改革開放排頭兵中的翹楚。”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説。

  向西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成為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試驗田”。

  “總部在常州,研發中心在上海,長三角寫入了我們的基因,公司和員工早已成為‘長三角企業’和‘長三角人’。”常州微億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琦説,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便捷給公司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公司研發的“視覺AI+機器人智能控制”全棧技術,有望年內飛向海外。

  2025年4月29日拍攝的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內展示的人工智能産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長三角,創新鏈、産業鏈協同實現更高水平融合發展。嘉昆太低空經濟産業發展聯盟成立,吳江-虹橋、海寧-金山-浦東等一批跨省低空載客線路開通;“中歐班列—上海號”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向拓展帶啟航,已實現中歐線、中俄線、中亞線全覆蓋,成為長三角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物流通道……

  弄潮兒向濤頭立,風帆更勁海天闊。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説:“上海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堅持整體謀劃、協同推進,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持續強化‘五個中心’建設的整體效應、&&效應、放大效應和輻射效應;始終堅持‘四個放在’,埋頭苦幹、砥礪奮進、勇挑大梁,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文字記者:王永前、姚玉潔、葉昊鳴、桑彤、龔雯、楊有宗

  視頻記者:劉思遠、孫青、岑志連

  海報設計:潘紅宇

  統籌:杜宇、王乃水、李安、劉蓮芬、郜新鑫、王文源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