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水泥行業正處於艱難的轉型調整中。面對需求不足、産能過剩、競爭加劇的重重挑戰,水泥企業如何破局?行業高質量發展怎樣推進?
記者在近期的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國內水泥企業正積極轉變發展路徑,加碼布局海外、加速向“新”發力,在“走出去”“走上去”過程中努力開拓發展空間。
作為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産業,水泥産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發展也與宏觀經濟走勢、環保政策調整以及市場需求變化緊密相關。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水泥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水泥産量延續收縮態勢,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水泥産量18.25億噸,依然佔到全球産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1至4月份,水泥行業市場需求仍呈同比下降態勢,但由於價格先抑後揚、走出跌勢,行業利潤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展望二季度,業內人士認為,水泥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依然十分複雜,推動行業運行向穩向好,既需要宏觀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也需要行業自律不斷強化。
“‘卷價格’絕對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東部一家水泥企業銷售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業界期待國家有關部門去年&&的産能置換政策進一步落地落實,加速出清行業低效産能。
除了産能治理外,不少水泥企業苦練內功,加快轉型升級,努力向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5月15日,在安徽合肥舉行的一場水泥技術及裝備展覽會上,全球最大水泥篦冷機的模型吸引國內外觀眾頻頻駐足。這種設備是水泥生産環節中的關鍵裝置,用途是把在水泥窯中經過上千度高溫煅燒的水泥熟料冷卻並輸送,同時回收熱量。
“通過不斷技術攻關,我們研製的第4代新型篦冷機熱回收效率達到75%以上,讓水泥生産更節能、更綠色,市場認可度很高,目前國內外市場已經銷售500余&。”中國建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愛朝介紹。
“綠”的特徵不斷拓展,“新”的動能也在成長。
水泥生産過程中,需要對熟料産品的強度進行檢測。採用傳統方法,獲取結果往往滯後,無法及時指導生産。
如今,在位於安徽蕪湖的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工作人員基於AI大模型,通過實時生産質量關鍵特徵推薦,實現了熟料3天、28天強度預測,準確率超85%,科學指導生料配料、水泥配方優化,推動“事後調整”邁向“實時調控”。
據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許越介紹,除了質量管控外,企業還在生産優化、裝備管理、安全生産等5大類40余個子場景取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突破,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此外,將視野投向海外、拓展國際“朋友圈”,成為不少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來自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在21個境外國家投資建設了49條水泥熟料生産線,已投産項目合計熟料産能6828萬噸,水泥産能9820萬噸。
“海外市場機遇廣闊,我們企業心中要裝着世界地圖,努力做到‘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中國水泥協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説。
他&&,目前我國年人均水泥消費量超過1噸,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年人均水泥消費量不到300公斤,差距中蘊含着巨大的國際産能合作潛力。同時,對於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水泥産能雖然已基本飽和,但仍需要先進技術工藝和綠色節能裝備來改造升級原有産線。中國企業同樣可以在其中挖掘商機,加強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記者王希、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