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6日電(記者程迪、趙澤輝)一大早,滿洲裏鑫灃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從俄羅斯進口的油菜籽正通過智能化設備完成脫皮、壓榨等工序,金黃的菜籽油緩緩流入儲油罐。
作為中俄最大陸路口岸,內蒙古滿洲裏憑藉地緣優勢與政策創新,正以糧油落地加工、二手車出口等多元業態探路中俄經貿合作新模式。
“這批原料一通關,我們就馬不停蹄投入生産,24小時連軸轉。”公司副總經理楊志宏介紹,俄羅斯菜籽油酸值低、煙點高,國內下游企業特別青睞。這種“俄料中制”的模式,正讓許多當地企業逐漸從單純貿易轉向深度加工。
楊志宏算了一筆賬:“通過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原料,成本每噸平均節省500元,去年至今已節省超800萬元。”這一模式將傳統貿易18%的稅費壓縮至綜合費用4%以下,企業以低價獲取原料,邊民則通過貿易差價增收,形成“邊民+合作社+企業”的共贏鏈條。自去年11月以來,鑫灃糧油累計從俄羅斯進口原料1.6萬噸,貨值達7000萬元。
近段時間以來,境外原料供應緊張,鑫灃糧油迅速調整策略:升級榨油車間設備,開發燕麥米等新産品,並利用生産空檔期布局新廠區。“我們瞄準‘小而精’,用多元化産品對衝風險。”楊志宏&&,去年企業加工能力近12萬噸,七成産品供應中西部市場,利稅超6400萬元。
截至4月20日,2025年滿洲裏的互市貿易額已突破1億元。據滿洲裏中俄互市貿易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解瑞傑介紹,目前有超過3600名邊民參與互市貿易,今年邊民累計獲得100多萬元收益,為當地帶來近200萬元稅收。
從“過路站”到“産業鏈樞紐”,公司的轉型軌跡映射着口岸落地加工模式的發展,一批企業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過路經濟”,而是依託口岸優勢構建起“兩頭在外、精深加工”的新型産業生態。
在滿洲裏二手車出口基地的展廳裏,一輛輛擦拭锃亮的二手車整齊排列。“俄羅斯人來中國買二手車,比在當地能省數萬元人民幣。”內蒙古滿洲裏互貿區三合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東閣説,公司憑藉成熟的境外銷售網絡,目前已出口二手車超300輛,客戶遍佈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
為了給客戶帶來優質體驗,二手車在出口前都會經過精心整備。“俄羅斯客戶特別在意細節。”劉東閣介紹,他們逐漸形成二手車翻新標準流程,從空調出風口清潔到備胎槽除銹都有明確工序。
滿洲裏市二手車出口業務自2024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5年4月已有18家企業獲得二手車出口資質,貿易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去年全年我們出口了1540&車,而今年僅前4個月就已達到764&,今年出口量有望比去年翻番。”滿洲裏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科科長白志平説。
今年一季度,滿洲裏口岸進出口貨運量完成653.1萬噸,同比增長10.6%,經滿洲裏口岸進出口貿易值476.7億元,同比增長6.1%。
從“經濟通道”到“通道經濟”,從進口糧油落地加工到二手車商的精準服務,這座百年口岸用持續迭代的開放姿態詮釋着:口岸經濟不是簡單的貨物流轉,而是産業鏈、服務鏈、創新鏈的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