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5月16日電 題:勇做“中部示範”——武漢市江夏區高質量發展實踐觀察
新華網記者惠小勇、吳植、胡誠、張潘
初夏時節,生機盎然。進入武漢市江夏區,可見湯遜湖碧波蕩漾,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落英繽紛……
近年來,江夏區連續上榜工業、創新、幸福、綜合實力、投資競爭力、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等6個全國百強。當前,湖北正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江夏勇擔“中部示範”重任,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篇章。
航拍武漢市江夏區。新華網發
創新轉化,激活增長“新動能”
湯遜湖碧波萬頃,湖光山色中不僅閃動着游客身影,也涌動着創新浪潮。
湯遜湖周邊,散佈着騰訊研發中心、華為雲創新中心、百度百捷創新園、陽光創谷等創新&&,延伸着連接車谷、光谷的科創大走廊,形成一個正在崛起的科技“硅谷”。
江夏區科教資源豐富,擁有24所高校、33萬大學生,但過去存在“近水樓&難得月、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成為江夏産業發展的“痛”點。
如何破解“科技強、産業弱”難題?2024年,江夏區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精神,攜手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立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為産業鏈強鏈延鏈補鏈,培養打造一支懂市場、懂技術的專業服務隊伍。
航拍江夏陽光創谷産業園。新華網 李徵崢 攝
同時,江夏區立足“高校環繞、産業集聚”的區位特徵,構建技術經理人培育體系,2024年10月22日啟動首屆區縣級技術經理人大賽。
大賽承辦單位、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總經理邢寶偉介紹,江夏首屆技術經理人大賽面向全國技術經理人及高校大學生開放,致力於構建“江夏需求,全國響應;全國成果,江夏轉化”的創新生態圈,推動“技術”與“市場”深度融合。依託“湯遜湖人才十條”專項政策,獲獎選手將享受包括租金補貼、創業融資扶持、購房補貼等全方位政策紅利。
這些突破性舉措,使江夏構建起“全球技術尋源、江夏集成轉化”的創新生態,推動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多項科技成果實現産業化應用。
今年3月,江夏發布《關於促進科技創新和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科創33條”),明確對於高技術、高成長的項目給予8000萬元的創投支持;對每個産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給予1500萬元的經費支持;按技術合同成交額比例,單個主體給予1000萬元補貼;按研發投入比例,單個企業給予1000萬元成果轉化補貼;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單個企業給予1400萬元補貼。
江夏區依託湯遜湖組團,建設武漢版科創大湖區,打造科技工作者人才社區,深化與周邊院所、研發&&合作,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的轉化通道,依託創新轉化激活增長“新動能”。
園區整合,打造科創新高地
敢於爭第一、創唯一,是江夏人的精神特質。
早在1992年,江夏區就成立了湖北省首個縣級開發區——廟山高新技術開發區。此後,金港、大橋、藏龍島三個辦事處也先後成立開發區。2018年,江夏區在原有四小開發區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為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整合後的江夏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下設廟山高新技術産業園、藏龍島高新技術産業園、大橋現代産業園和金港汽車産業園4個産業園區,科學布局金港新能源網聯汽車、大橋高端裝備製造、廟山光電子産業園、大花山智能醫療産業園、藏龍島數字科創小鎮、藏龍雲經濟創新園、江夏大道高端商務聚集區等十大亮點片區,經濟總量佔全區近80%。
航拍江夏經濟開發區。新華網發
在廟山高新技術産業園的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攻克了玄武岩超細纖維紡絲、紡紗、織造及色彩構建等國際難題,助力我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五星紅旗。
藏龍島高新技術産業園主動融入對接光谷,擁有7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個科研院所,坐擁15所高校,成為充滿活力的科創大走廊。
大橋現代産業園,匯聚了楚能新能源、武漢金盤智能科技公司等一批新興産業,以及中國中車、中鐵七局、武鍋集團等一批行業巨頭。
航拍金港汽車産業園。新華網發
金港汽車産業園,上汽通用武漢分公司落戶十餘年,“跑出”量産最快紀錄。以華域視覺智慧工廠為首的100多家一級供應商環繞落戶,汽車零部件産業夯實江夏工業底盤。
隨着開發區主體功能區布局穩步推進,江夏金龍大街科創大走廊、江夏大道産業大走廊“兩軸”和環湯遜湖創智活力帶、文化大道金融商務帶、藏龍(楊橋湖大道)創新聚集帶“三帶”縱橫成網,四大産業園區立足各自主業,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
車、光融合,構建産業新格局
過去,江夏産業結構相對單一,汽車及零部件産業佔據絕對主力。“汽車‘打噴嚏’,江夏就‘感冒’。”
為破解“産業結構單一、韌性不強”的發展困境,江夏區紮實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前瞻布局“三線並進”,確立“331X”産業布局:即向“強”而攀,提質升級“車、光、康”3大主導産業;向“高”而進,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聯3大新興産業;向“特”而為,着力做大預製菜1個特色産業;向“新”而創,培育開闢X個未來産業。
圖為上汽通用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新華網發
如今的江夏,“鏈長+鏈主+鏈創”三鏈融合機制逐漸發揮作用,孵化出“汽車轉向之都”“智慧車燈之都”“綠色能源之都”等拳頭性産業;細分出合成生物、基因藥物、智能物聯等成長性産業;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産業破土萌芽,有望打造1個1000億級産業集群、2個300億級産業集群、4個200億級産業集群,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汽車和光電子,是湖北省兩大萬億産業。江夏地處東光谷(武漢東湖高新區)和西車谷(武漢開發區)之間,正好位於汽車和光電子這兩大萬億産業走廊連接點。
近年來,江夏區着力打造車光産業跨界融合發展示範區。上汽通用武漢基地、博世華域武漢工廠等先進製造業集群逐步壯大,武漢光迅科技等245家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大健康産業園強勢崛起……由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院士團隊與穩健醫療共同研發的人造血管項目落地江夏,項目創造性地使用彈性纖維材料,倣造出三層結構的人體血管,力爭三年內技術指標達到臨床使用標準,打破人造血管國外壟斷。
今天的江夏,從“一車獨大”到“車、光跨界融合發展”,再到“車、光、康”三大主導産業擔當大梁,多點支撐、多極崛起的産業格局加速形成。
“基金招商”,培育壯大新引擎
近年來,“土地財政”陷入低迷,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如何尋找有效途徑既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又能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誰也不知道哪棵樹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們要做的就是多撒種子,投、貸、擔聯動,培養自己的種子企業。”江夏區委主要負責人&&。
“基金招商”“股權財政”,是江夏區近年來破解土地財政等難題推出的創新打法。
江夏區通過構建了“1+5”政府投資基金體系,立足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計劃用5年時間籌措200億元財政資金,並與深創投、復星集團、高瓴資本、國投創業、同創偉業等基金管理機構合作,打造千億規模投資基金集群。
圖為武漢市江夏區光谷南大健康産業園一角。新華網發
瞄準水産預製菜新賽道,江夏區積極謀劃農業增值文章,打造淡水水産預製菜之都。
武漢明利和豐食品有限公司是江夏區預製菜産業的一張名片,年銷售額5年間增長五六倍,規模過億元。旗下拌飯牛肉醬等産品在中百、山姆、Ole及盒馬鮮生等超市和線上&&取得優異銷量。
明利和豐擬在江夏建設螃蟹養殖基地,構建養殖、加工和文旅一體化的三産融合發展模式。江夏科投集團獲知企業需求後,啟動鄉村振興基金向明利和豐直投500萬元,並從戰略、場地、資金、技術、渠道等方面給予扶持。
今年一季度,江夏區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67.65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工業投資71.15億元、同比增長21.2%。在江夏區政府投資基金引領帶動下,越來越多社會資本被精準引導投入到新興産業領域,進一步推動了光電子、大健康、預製菜等産業鏈完善和産業聚集。
策劃:儲學軍、惠小勇、車玉明
監製:李志暉
統籌:萬方、梁建強、吳植、胡誠
主筆:胡誠、張潘
新華網 新華社湖北分社 聯合出品
鳴謝:
中共武漢市江夏區委宣傳部
武漢市江夏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