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産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2 10:38: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特色産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字體: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的第五年,也是關鍵的最後一年。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正成為各地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關鍵抓手。從烏蒙山區的天麻種植到海南的鱷魚養殖,從西北藥鄉的中藥材産業到華東地區推動三産融合,一個個特色産業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更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繪就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

  特色種植帶動産業增值

  種植天麻,讓家住烏蒙山區的陳萬貴日子越過越紅火。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小草壩鎮大橋村,陳萬貴是有名的天麻種植大戶。2024年,他家育種天麻5萬餘袋,種植天麻20余畝,産值60余萬元。

  “只要用心種,這天麻就是咱山裏人的‘金疙瘩’。”不僅自己致富,陳萬貴還帶動周邊10余位村民到天麻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村民陳發龍説,村裏的天麻種植規模穩步擴大。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昭通開始探索天麻林下倣野生種植,如今實現種子繁育、規範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産業鏈發展。這裡也成為世界天麻原産地,是全國優質烏天麻種植核心區,有着“中國烏天麻之鄉”的美譽。

  作為昭通天麻産業的核心産區,彝良縣11個鄉鎮、65個村的1.5萬餘戶、7萬餘人種植天麻。近年來,彝良縣建成天麻科技示範園,制定天麻生産技術規程,不斷引進培育天麻龍頭企業,着力打造“全國優質天麻産業基地”。

  “天麻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元寶’。”彝良縣蕎山鎮鎮長張歆介紹,蕎山鎮發展天麻1萬畝,全鎮3996戶、1.75萬餘人與22個合作社和公司簽訂利益聯結協議,有效帶動農民增收。

  彝良縣不斷完善天麻産業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合作發展模式。昭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彝良縣委書記鄭磊説,目前,全縣438家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5200余戶農戶合作,每年帶動2.1萬餘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1.3萬餘元。

  “天麻産業形成完整産業鏈,帶動了大量人口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昭通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光華説,2024年昭通市種植天麻11.57萬畝、佔雲南省的85%,産量5.82萬噸,綜合産值93.91億元。

  在地處西北地區的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特色種植産業同樣蓬勃發展。這裡海拔高、氣候陰涼,是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主産區。近年來,當地聚焦種苗繁育、中藥材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不斷促進中藥材産業提質升級。

  中藥材産業已成為岷縣強縣富民的支柱産業。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蒲樹衛介紹,目前岷縣基本建成集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中藥材加工、中成藥生産、電商銷售等為主的中藥材全産業鏈條。全縣參與中藥材種植、購銷、加工農戶超過6.5萬多戶,中藥材收入佔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全縣年加工中藥材30萬噸以上,加工産值超180億元。

  特色養殖開闢致富新路徑

  在海南省東方市三家鎮的鱷珍鱷魚園,游客漫步在玻璃棧道,暹羅鱷、尼羅鱷、灣鱷慵懶地曬着太陽,工作人員投喂食物瞬間“激活”野性。這個景點地處村莊,卻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探奇”。

  誰能想到,這些曾經讓人望而生畏的“水中霸主”,如今竟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金鑰匙”。

  在進駐東方市之前,該公司的前身已從事多年鱷魚産品研發與生産。為了擴大生産規模、確保原料穩定供應,公司決定投資建設養殖基地。經過多方考察,公司於2019年在三家鎮紅草村落地。

  “這裡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降雨較少,非常適合鱷魚生長,商品魚養殖周期顯著縮短。”公司行政總監胡蘊介紹説,公司設計建設了各種類型的標準化養殖池,並不斷優化人工孵化和養殖技術。公司效益持續提升,年産值突破1.4億元。

  紅草村村民張師辦率先把地租給養殖企業,他又到企業打工、學技術,2017年也建起鱷魚養殖基地,如今成了鱷魚養殖大戶。“去年我們家收入300多萬元,還帶動10多戶鄉親一起養殖增收。”他説,他們與企業簽訂協議,企業提供魚苗、飼料、技術,養殖戶提供養殖池並管理,達到預定的重量後企業按照合同價格收購。

  走進紅草村,優美整潔的村容村貌讓人印象深刻。2015年以前,全村幾乎看不到樓房。得益於鱷魚産業,村民們近年來蓋起200多棟樓房。如今,三家鎮打造出全國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鱷魚全産業鏈産值達6.77億元。當地引進養殖企業47家,鱷魚存欄量40萬尾,産出鱷魚種苗佔全國市場份額半數以上。

  一條鱷魚如何“游出”全産業鏈?鱷魚全身都是寶,在鱷魚産品展銷區可見一斑:皮具、蛋白肽製品等上百種産品琳瑯滿目,游客紛紛駐足諮詢和購買。緊鄰展廳的餐廳裏,鱷魚菜品也吸引一些好奇食客“大膽嘗鮮”。

  海南鱷珍鱷魚産業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喻志林介紹,公司正在進一步延伸産業鏈,建設鱷魚精深加工産業園、産業研究院和鱷魚科普館。同時,聯合科研機構研究挖掘鱷魚的藥用潛力,計劃開發健康産品。

  從養殖、加工到文旅,“一條鱷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東方市計劃以三家鎮紅草村為中心,推動鱷魚産業全鏈條升級,打造一條集鱷魚養殖、鱷魚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鱷魚商貿、特色文創、主題旅游、研學培訓等於一體的鱷魚全産業鏈。

 三産融合釋放資源效益

  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石沛鎮白廟村,脫貧戶計成軍精心管護着自己栽植的80多株薄殼山核桃樹。他説:“這兩年幼樹逐漸挂果,去年收了100多斤,賺了近2000塊錢。往後産量會逐年攀升,‘扶貧樹’真成了‘搖錢樹’。”

  薄殼山核桃又名碧根果,原産於北美洲,是一種廣受歡迎的美味堅果,市場前景廣闊。2016年,作為幫扶單位,當地林業部門向當時的白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償供應薄殼山核桃樹苗,助其産業脫貧。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5年過渡期,薄殼山核桃樹在白廟村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星種到規模種的轉變。

  白廟村黨總支書記曹友海介紹,2021年,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村裏流轉了3500多畝山場,實施低産林改造。曾經低效的松樹針葉林變成了薄殼山核桃經果林,白廟村每年光山場流轉就實現固定收益達10萬元。

  在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原生態碧根果基地,工人們正操作無人機和打藥機對新冒芽的碧根果樹進行病蟲害防治。公司董事長張宗堯説,目前6個分廠的上百名員工全部上崗,為新一季生産“護航”。

  一産種植帶動了當地不少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家住石沛鎮的楊昌華,這幾年一直在碧根果基地上班。他説:“我在這兒開農機收碧根果,工資150塊錢一天,離家近,既能照顧到家庭,也提高了收入。”

  這“一棵樹”正在石沛鎮紮下深根。石沛鎮碧根果産業規模累計達1.5萬畝,目前全鎮碧根果年産量可達300噸,産值1200萬元,年帶動勞務收入320萬元。

  在張宗堯看來,碧根果産業是一項“養成式”産業,公司目前二産主要做烘乾、分選、分級等原料初加工,“進入盛果期,我們將上馬深加工生産線,同時結合全椒地處南京和合肥之間的區位優勢,發展林下生態研學旅游,讓資源效益充分發揮。”

  近年來,全椒縣圍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制定了碧根果産業發展規劃,聚力打造碧根果特色産業集群。目前全縣碧根果種植面積9.4萬畝,先後獲批“國家全椒薄殼山核桃産業示範園區”等。

  目前,全椒縣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對連片種植1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3000元,分6年兌現,財政已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8億元;另一方面加強品種改良和後端産品研發,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豐産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究,為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記者 林碧鋒 羅江 水金辰 王朋)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