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安次區的一個數字化裝配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産線上作業。賈珺攝
在雄安新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工作人員在調試巡檢機器人。 新華社發
共研機器人、同造“一輛車”、延伸氫能産業鏈……在區域經濟總量11年連跨6個萬億元&階的京津冀,以“六鏈五群”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成為發展的強勁動能。“六鏈”即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六條重點産業鏈。近年來,三地圍繞六條産業鏈做大做強,不斷“擴拼圖”、補短板,優勢互補、相互賦能,産業協作正在從“規劃圖”變成“實景圖”,高質量發展邁上新&階。
共研機器人
京津冀地區是國內重要的機器人産業高地之一,三地在該領域的産業協同不斷深入。
“小德小德,請把水果放到黃色盒子裏,把蔬菜放到藍色盒子裏。”“好的,我將把芒果放到黃色盒子裏,我將把青椒放到藍色盒子裏。”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梅卡曼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內,工作人員正在演示公司研發的智能機械臂。操作員無需掌握專業知識,只需發出語音指令,即可讓機械臂完成複雜任務。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梅卡曼德致力於研發多模態具身智能。2024年,梅卡曼德將總部從北京遷至雄安新區,期待在這座“未來之城”大展宏圖。“目前,我們公司已經走過了從0到1、從1到10的發展階段,希望在雄安實現從10到100甚至10000的突破。”梅卡曼德總裁辦負責人張丹説。
基於雄安新區推動的創新場景,機器人産業方興未艾,四足巡檢機器人可以在電纜隧道內巡檢,安防巡檢機器人“雄小安”能替代人工完成園區的安全巡查,景區導覽機器人“白小默”能精準理解游客意圖並提供個性化的導覽服務……此前&&的《雄安新區機器人産業 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 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本區機器人産業生態初具雛形,引進和培育100家左右機器人産業鏈相關企業,深度融入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協同生態鏈,機器人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取得明顯進展。今後,雄安新區將聚焦建築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賽道,布局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競技機器人等方向,大力推動機器人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共造“一輛車”
在廊坊安次高新技術産業園的瑞立美聯制動技術(廊坊)有限公司生産車間,數十台機械臂揮舞自如,智能裝配生産線有序運轉,加速生産車用空壓機。這些剛剛完成組裝的空壓機第二天就“跑進”了距離廊坊不到100公里的一家北京發動機企業。
如今,造一輛汽車,空壓機來自河北廊坊,車燈、座椅、變速箱來自天津,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這是京津冀區域的“汽車零部件總動員”,參與者是三地的數百家汽車配套廠商。
瑞立美聯制動技術(廊坊)有限公司負責人馮全順説,三地産業協同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利,可以便捷地獲取原材料,也可以與技術和人才形成高效對接,有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精準把控市場需求。
京津冀共造“一輛車”的生動實踐,是三地以“六鏈五群”為核心推動産業協同發展的縮影。不久前,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啟動建設。作為三地産業協同重大工程,生態港在北京順義、天津武清和廊坊安次各建設一個園區,力爭在3至5年內形成千億元産業規模。據統計,天津120余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小米、理想等北京整車生産企業供應鏈,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業進入北汽集團、一汽豐田以及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車廠供應鏈。如今,現代化汽車産業生態正在京津冀區域逐步形成。
共謀綠色發展
京津冀區域是國內最早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産業研發和示範應用的地區之一,具備研發實力突出、産業基礎完備、氫能供給多元、産業鏈完整、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三地産業與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為區域協同發展氫能産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張家口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超400輛,安全運行超5000萬公里,成為國內該類車輛運行數量最多、最穩定的城市。走進位於張家口市橋東區的一家企業工廠內,這裡正在生産氫燃料發動機。該企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京津冀氫能産業鏈的協同聯動。張家口側重制氫,北京側重産業技術創新,天津、唐山發揮港口優勢注重應用場景開發,三地共同發力,實現産業鏈、應用場景的協同。
未來,京津冀三地將通過統籌政策、強化産業鏈協同、優化區域配套半徑,構建氫能全産業鏈,推動京津冀成為國內領先的氫能發展示範區。(記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