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承東啟西、聯南通北,在中部地區區位優勢突出,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地位重要。2024年,湖北省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8%,經濟總量邁上6萬億元&階。今年一季度,湖北省經濟創下近12個季度以來最高增速。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並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的着力點。
大江流日夜,極目楚天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對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的要求,湖北堅決以高質量發展推動支點建設成勢見效,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貢獻力量。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雙向奔赴”
2025年3月26日,武漢協和醫院科研人員在展示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微米級呈現腦機接口裝置與大鼠大腦主要血管和腦組織的空間位置關係。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近日,武漢協和醫院與武漢衷華腦機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團隊攜手,成功實現大鼠腦機接口植入模型的微米級多模態混合現實成像,開創了腦機接口技術研究及醫學教育全新範式。
“今年2月,兩家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此次突破正是雙方深化腦機融合技術領域合作的階段性成果。”武漢協和醫院教授葉哲偉説,聯合實驗室整合雙方優勢資源,推動産學研醫深度融合,可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高效的醫療服務。
這是2024年3月16日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拍攝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科教人才優勢是湖北的突出優勢。從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到存儲芯片、心肌旋切、人造太陽氘氘聚變、北斗通導遙一體化等技術加速突破,湖北在國家科創版圖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2024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408.2億元,較2020年增長40.08%。
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其中一個着力點就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近年來,湖北不斷完善政産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産線、轉化為新質生産力。
2025年4月21日,參觀人員在湖北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參觀。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楊洋説,得益於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雙向奔赴”,企業歷經近20年研發,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使水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生産出大量人血清白蛋白,獲批上市後有望促進國內人血清白蛋白自給自足,這將為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統籌推進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三線並進”,實施“鏈長+鏈主+鏈創”三鏈機制,體現湖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2025年2月13日,工人在位於湖北隨州的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線上作業。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當前,湖北以5個萬億級支柱産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産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産業為骨幹的“51020”現代産業集群加速崛起,光電子信息、汽車製造與服務、大健康三大産業邁入萬億級規模,千億級産業達19個。
2024年,湖北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以不足全省2%的企業法人數量,貢獻全省60%科技創新成果,催生1.34萬億産業增加值。創新創造成為荊楚大地最強勁的旋律。
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説:“立足産業有需求、市場有前景、技術有優勢、投資有價值,作為經濟大省的湖北應圍繞重點産業,強化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讓科教和人才優勢更好轉變為創新發展優勢,更好發揮挑大梁作用。”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
湖北省日前&&政策,計劃首批設立規模達10億元的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對合作銀行信用貸款風險損失實施補償,以引導銀行對中小企業開展商業價值信用貸款。
這是湖北圍繞“股權投資做引導、債權融資做增信、多層次資本市場公開募資做培育”,加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推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走深走實的縮影。
經濟大省體量大、基礎穩、要素強,既是經濟增長的貢獻者,更是改革創新的排頭兵。
2024年6月1日,船舶在湖北武漢陽邏港區水域行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杜子璇攝
推進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去年投資項目按時開工率、竣工率、結算率、決算率均較改革前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探索“個轉企”一次辦成,有效解決社會信用代碼無法延續、“老字號”品牌保留難等問題;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一季度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達269億元,同比增長61.6%……湖北堅持守正創新、先立後破,以改革促發展、激活力、增後勁、優服務。
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4月22日凌晨2點,我國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內亮如白晝,陣陣轟鳴聲中,一架又一架貨運專機從天而降。
2024年11月16日,工人在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裝運貨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今年一季度,貨郵吞吐量完成31.6萬噸,保障貨運航班超8500架次。”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樞紐發展部副總經理何飛説,截至5月1日,機場已累計開通貨運航線99條,1.5小時飛行圈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群,通達28個國家和地區,單日貨郵吞吐量最高達5999噸。
不沿邊、不靠海,如何堅持對內對外開放並重、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湖北以提升樞紐功能和集散效應為抓手,持續織密覆蓋全省、通達全國、輻射全球的立體交通網絡。
來到位於鄂贛皖湘四省城市群中間地帶的黃石新港,只見大型貨輪靠泊有序,岸邊吊機揮舞作業。不久前,裝載有3000多噸特種鋼的貨輪從這裡出發,直達韓國釜山。這一長江中游最大單體港開啟了近洋直航常態化運行新階段。
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偉説,黃石新港已開通10條國內國際航線,開創“江海直達+長江班列”物流運輸新模式,固定班輪頻繁穿梭上海洋山港、南京港等重要港口。
高鐵4小時可達全國80%的重要城市,“市市通高鐵”順利實現;長江黃金水道貨輪如織,萬噸巨輪可直達武漢;中歐班列聯通歐亞,連續兩年開行突破千列……以建設陸海空“三條絲綢之路”戰略樞紐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以離岸在岸一體化推動新時代“九州通商”,以高標準制度型開放推進新時代“九州通融”,湖北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的目光。
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融合疊加走深走實
2025年3月19日,船舶行駛在長江三峽西陵峽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域,岸上桃花綻放(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華燈初上,湖北宜昌。游客乘坐“長江三峽1”純電動游輪夜游長江,聞不到刺鼻的油煙味,聽不到嘈雜的轟鳴聲,只有江風習習、夜色如畫。
2025年4月10日,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人員在湖北秭歸港碼頭對岸電設備進行巡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國網宜昌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李興衡説,目前已在69個碼頭投運岸電樁172&,截至5月4日,累計為4.9萬艘船舶提供清潔岸電超5166萬千瓦時,相當於代替柴油1.21萬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82萬噸。
近年來,湖北省持續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如今,長江幹流、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水清岸綠的生態美景成為常態。
這是2025年4月9日拍攝的湖北宜昌濱江公園燈塔廣場(無人機照片)。該廣場是在實施岸線復綠等綜合措施後,由老舊碼頭改造而成。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湖北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地。經濟大省挑大梁,就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
加強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合作,推動打造“科創鏈上的中三角”“軌道上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湖北不斷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融合疊加、走深走實。
放眼湖北全省,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協同發展,武漢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宜昌、襄陽突破6000億元,荊州、孝感、黃岡突破3000億元,8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優勢互補、各展所長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2025年4月28日,船舶行駛在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巫峽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杜子璇攝
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4月18日,湖北、山西、江西、河南、湖南五省共同在武漢成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G100聯盟。聯盟成員單位將聚焦自身特色,建設光電子信息産業、新材料産業、智能傳感産業等5家特色産業協同創新中心,不斷推動中部地區成為全國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標杆區,為中部地區崛起提供堅實科創支撐。
風正時濟揚帆起,擊鼓催徵開新局。
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湖北作為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生態大省、農業大省,有基礎有條件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範。湖北將胸懷大局、站位全局,順應發展大勢、搶抓政策紅利,加快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開創湖北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大省之為、大省之進、大省之穩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文字記者:惠小勇、王自宸、張曉潔
視頻記者:饒饒、王自宸、潘志偉、季曉莊
海報設計:常清潭
統籌:杜宇、鬱琼源、馬晶、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