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後浪有“後勁”之二:這對夫婦開啟“尋辣之旅”-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03 09:38:04
來源:新華網

返鄉後浪有“後勁”之二:這對夫婦開啟“尋辣之旅”

字體:

  田野芳菲,在湖南省長沙市寧鄉辣美椒甜蔬菜基地,翠綠的嫩葉間挂滿火紅的辣椒。“85後”新農人肖勝藍面露自豪:“我這辣椒不一般,能熬過冬天。”

  肖勝藍種越冬辣椒,緣於母親過年時在廚房的一句嘮叨:“沒有好的辣椒,這菜怎麼炒都不好吃。”

  辣,是湘菜的靈魂。辣椒喜溫怕凍,過去,湖南本地辣椒春種夏收。天氣轉涼之後,要依靠外省的辣椒來滿足湖南人的味蕾。

  2025年2月6日,賀小貞在湖南省寧鄉市肖勝藍家庭農場採摘辣椒。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2009年,肖勝藍從高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寧鄉市花明樓鎮,發展蔬菜種植。最初他沿用父輩的方法,根據時令來種菜,品種超過一百個。隨着人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他發現精力投入得越來越多,效益卻不見起色。妻子賀小貞放棄了穩定的工作,返鄉支持愛人的蔬菜事業。

  母親無意的嘮叨讓他們發現了“商機”,2014年8月,夫妻倆開始嘗試種植越冬辣椒。“利用大棚保證生長溫度,實現夏種冬收,是否能填補本地新鮮辣椒的市場空白?”肖勝藍琢磨,“做過一些調研,當時湖南沒有越冬辣椒規模化種植的經驗,我們想摸着石頭過河。”

  在農業專家的幫助下,夫妻倆選取了一些耐寒的辣椒品種,半信半疑地將秧苗移栽進大棚裏。“我倆異想天開,沒和村裏的人講,也怕別人笑話。”賀小貞笑着説。

  用肖勝藍的話説,第一年的嘗試“成功了一半”——辣椒是有了,但品質和産量不及預期。這沒有動搖夫妻倆的決心。不斷嘗試品種優化、改善通風設施、採用多層覆膜保溫……幾經折騰,他們摸到一些“挂果保鮮”的技術竅門,辣椒品質越來越穩定。

  2025年2月6日,肖勝藍(右)、賀小貞在湖南省寧鄉市肖勝藍家庭農場採摘辣椒時拍攝視頻。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兩人忘不掉2017年春節前的日子,辣椒銷售的火爆出乎意料。“我們下午2點趕到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已經有一群菜販子在等我們。”肖勝藍説,“車剛停好,就有人來拉車門拿貨。只敢開一道車門,一人收錢,一人遞貨。”

  喜悅沒持續太久,挑戰接踵而至。2017年夏天,洪水把蔬菜大棚盡數衝垮。水退之後,夫妻倆望著辣椒苗損失殆盡,心裏堵得慌。“當時肖勝藍拉着我的手往前走,説大不了從頭開始。”賀小貞回憶。

  2018年初,正值辣椒銷售火爆,霜凍天氣悄然降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賀小貞一早掀開卷簾,看到辣椒凍成了半透明的樣子,眼淚唰一下流了出來。一夜損失八成辣椒,那一刻她真想放棄。

  掙扎、徬徨、不甘……年輕的夫妻擦乾淚水,重整旗鼓。以後每逢入冬,他們都會準備幾千斤的木炭,隨時在大棚裏生火抗寒。“把該踩的坑都踩遍了,晚上睡得踏實。”肖勝藍的眼裏多了一份從容。

  2025年2月6日,賀小貞(左一)在湖南省寧鄉市肖勝藍家庭農場直播銷售辣椒。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隨着長沙市農業部門組織短視頻創作和電商培訓,他們嘗試在短視頻&&賣辣椒,第一次就收穫了101單的“開門紅”。現在,他們每天堅持直播帶貨,考慮到天南地北的客戶在口味上存在差異,於是將辣度分級,按照“脆香”“軟香”“軟糯”來註明口感。“辣椒外表看上去都差不多,標注得越詳細,越方便顧客挑選。”肖勝藍説,辣椒賣多少摘多少,沒摘的辣椒留在田裏。每天他們要嘗一下各個品類,了解風味變化。

  2025年2月6日,肖勝藍(右)、賀小貞在湖南省寧鄉市肖勝藍家庭農場測試新種植辣椒品種的口感。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夜晚,蔬菜基地總是燈火通明。採摘、分選、稱重、打包……夫妻倆和請的十幾位村民要把當天的訂單發走。“除了流轉土地,我們還給鄉親們分紅。一年下來臨時用工超過2000人次。”賀小貞説,“去年光工資費用就超過100萬,也是希望大家因為我們發展得好而受益。”

  2025年2月6日,肖勝藍在湖南省寧鄉市肖勝藍家庭農場的溫室大棚內調試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創業十幾年,肖勝藍見證了蔬菜大棚的迭代升級。從父輩的小土棚到後來的鋼架棚,再到剛建設好的水肥一體化智慧大棚,農業現代化讓種植效率不斷提升。“就拿揭膜、蓋膜這個步驟來説,以前全靠人工手動,後來有了手搖卷簾機,現在手機APP上一鍵操作。”肖勝藍説。

  如今,夫妻倆經常受邀給職業農民培訓班講課,毫無保留地將越冬辣椒技術傳授給種植戶。“邵陽、婁底都有成熟的越冬辣椒基地,湖南辣椒正在走出去。”肖勝藍對未來充滿信心,“期待更多異想天開的年輕人回到鄉村,他們可以跑得更快、更遠。”

 

統籌:萬方 袁汝婷 劉揚

記者:程濟安


 

海報:易婷

編輯:陳凱茵

【糾錯】 【責任編輯:黃博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