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30日電 題: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新”三樣
新華網記者趙宇嬌 王志艷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近日落幕,豐富的展映、論壇與市場活動,呈現的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個觀察中國電影産業生態的樣本。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重建敘事“新路徑”
影迷楊先生一口氣刷了20多部電影,從不愁票到拼手速,他親歷了北影節十餘年的蛻變;上海影迷Tom專門開發換票小程序,無償服務同好……對影迷而言,電影節就是一場狂歡。
北影節開幕當天,北京郎園Station的中央車站舉辦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吸引了眾多影迷打卡。數據顯示,展覽開放預約不到一天,8000多個名額就被全部搶空。
150張海報同時集結展示的場面蔚為壯觀,它們是電影票房成績步步攀登的見證。現場有一面長達十米的白色留言墻,邀請觀眾寫下自己與《哪吒2》的故事,僅僅半日,留言墻已經快被畫滿了。
觀眾施女士一早就帶着女兒來看展,“我小時候愛看上美影版哪吒,現在孩子喜歡魔童版哪吒,一樣的人物在不同的時代有了新的意義。”
觀眾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近年來,不少創作者都開始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放在大銀幕上也是時尚的。”導演孫海鵬認為,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與當下人們的生活相結合,反而能讓作品有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力量。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袁宙飛撰文&&,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是在尊重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自信的姿態和創新的思維去詮釋與演繹。
1905年,由京劇名家譚鑫培出演的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誕生。120年後的今天,同樣是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科技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157億元的成績躋身全球票房前五,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今年北影節為此特別展映了《鐵扇公主》《小蝌蚪找媽媽》《黑貓警長》《長安三萬里》等作品,影迷可直觀感受中國動畫的發展脈絡與成長史。
《哪吒》系列的成功,促使業界思考未來的電影創作該走向何處。北影節核心論壇上,導演黃建新提出,“哪吒的叛逆與正義,構建了全人類的情感公約數,可以説這是一部世界級電影,也是中國電影人的一大進步。”
“像《哪吒2》這樣現象級的影片,與創作者相連非常緊密,是無法模仿和複製的。”導演、編劇董潤年&&,觀眾永遠追求新鮮感,創新是唯一出路。
眾多業內人士亦認為,經典故事想要煥發新的生命力,還需從中挖掘出符合當下時代氣質的文化內涵,構建廣泛的情感連接與社會認同。
諸如《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雄獅少年》等一批電影,它們以想象力打破故事內容壁壘,以數字技術升級美學理念,探索經典IP轉化、重建中國敘事的新路徑,使中國電影擁有越來越多的世界觀眾。
北影節的“國際會客廳”上,法國Heylight Pictures合夥人Boris坦言,法國觀眾對中國印象的轉變,與近年來對中國技術發展、文化輸出的重新認知密切相關。“我們在推廣影片時,不僅在講電影本身,也是在講中國今天的形象。”
影片映後交流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今年“北京展映”單元精選300餘部影片中,既有“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和“130年的自畫像”等特別放映主題,銀幕上《神女》《少林寺》等經典影片帶領觀眾回溯百年光影;亦有“綠洲”“環球視野”等單元中的眾多首映佳片亮相。
經典與新生,兩個世紀的電影藝術在此握手,電影語言就在一代代人的繼承與突破中持續演進。
探索未來“新質光影”
今年3月,國家電影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虛擬現實電影有序發展的通知》。4月17日,在北影節“無界∞沉浸單元”的開幕式上,影片《唐宮夜宴》正式獲得“電審虛字〔2025〕第001號公映許可證”,標誌着中國虛擬現實電影正開啟新的征程。
本屆北影節的主題為“新質光影·美美與共”,何為“新質”?由往屆VR、XR單元升級而來的“無界∞沉浸單元”,為業界提供了思考與實踐。
該單元共展映來自全球範圍內精選的47部先鋒作品。演員黃渤作為特邀策展人也帶來了由透明材料、貼金木雕殘片、數字影像投影製作而成的影像交互裝置《戲》。
觀眾能在現場體驗可互動創作生成的《人工智能無限電影》,利用AI技術將情感可視化的《情緒劇場·山水心境》等。這些作品橫跨VR、AR、MR、環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裝置等多種技術形態,刷新了觀眾對於傳統電影的理解。
觀眾體驗《情緒劇場·山水心境》(主辦方供圖)
該單元邀片負責人何羽馨介紹,沉浸式體驗的獨特之處,是把觀眾變成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帶領觀眾從“凝視者”變為“參與者”。“這種轉變會為電影帶來新型的視覺敘事,它可能是非線性的、多感官的,也可以是交互參與的。”
一系列技術進步及政策導向都意味着電影工業或將從創意生成、中間製作乃至最終呈現等多個環節發生變化,以AIGC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三折幕電影《三缺一》(主辦方供圖)
2024年,北影節首次開設“AIGC電影短片單元”。僅僅一年時間,參賽作品就從去年的430部激增至今年的1502部,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快速提升。
“這個單元設置得非常及時,也非常關鍵,可能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傳媒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于然看好AI在電影方面的應用,“如果我們對AI創作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評價機制,這個單元的國際影響力就會大幅增加。”
“AI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中國傳媒大學動漫設計專業的程寬感嘆,作為今年獲獎作品《戴夫決定去跳海》的主創成員,他親身感受到AI技術的飛速迭代。
在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看來,未來觀眾不僅僅是被動聽故事、看播放,而要有更多的互動,沉浸到電影場景中去,AI技術將有很多機會服務於電影産業。
北影節展映部副部長沙丹認為,創新一直是電影節的生命線。2024年開始,北影節推出“幕力所集”單元,將演出現場、電視劇集等非傳統電影引入影院,這種“大銀幕包容性”探索,既是回應流媒體時代觀影習慣變遷,也為沉浸式影像、XR技術等未來電影形態預留了接口。
發現中國電影“新生力量”
青年導演李璇帶着她的“銀發青春片”《談談情,開開車》征戰北影節“青創Young力場”路演,並斬獲“最具開發潛力項目”推薦。
這是多年來北影節助力青年影人成長的縮影。作為發現行業新人、孵化電影新作的重要板塊,本屆北影節從507個項目中,最終遴選出19個劇本項目、6個製作中項目、2個體育項目以及3個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推薦項目。
“壹同創作·新銳編劇計劃”啟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從一個故事的萌芽,到一部電影的誕生,楊子、顧曉剛、徐磊、白志強等青年導演,都曾在北影節創投完成他們職業道路上的關鍵一程。
十年前,楊子的《喊·山》《七十七天》《南極之戀》等項目經北影節創投單元孵化投入市場,收穫了積極的市場反響;2018年,顧曉剛的《春江水暖》在北影節創投&&的幫助下走向戛納;2019年,徐磊帶着《平原上的夏洛克》《回南天》《夏天只是一天》參與創投的“製作中項目”賽道,如今三部電影均已公映。
2024年,北影節創投首次引入北京市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為6個項目爭取到百萬元扶持。今年全新打造的“青創Young力場”,推出青年影人與項目落地孵化&&。該單元代言人演員張宥浩出演的影片《好工作!》《數到三》,正是從北影節創投孵化而來。
參與北影節項目創投的支持機構(主辦方供圖)
“創投單元確實是青年影人跟産業公司之間一個不可或缺的溝通對話橋梁,從中可以發掘有價值的創意和人才。”本屆項目創投初審評委、麥特影業開發部總經理劉倩説。
什麼才是值得投資的項目?劉倩認為至少有五個維度的考量,即基礎立意、題材差異化、作品完整度、落地可能性、對演員的吸引度等。
而創投單元構建的階梯式選拔體系,通過初審、複審、路演的多層篩選,既充分考量項目的可操作性,又保留了藝術創新,相當於為青年創作者提供了難得的行業認證。比如邵藝輝導演的《愛情神話》即是從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被發掘,斬獲了不俗的口碑與票房。
於然談到,北影節甄選項目的過程,正體現了創投&&的三重核心價值:人才發掘的過濾機制、資源對接的轉換器以及産業發展的風向標。“既為青年影人提供起跳板,也為行業輸送新鮮血液,項目創投的雙向賦能機制正是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發現、扶持、傳承,中國電影的創作土壤不斷被松動、被滋養。越來越多的青年影人,從創投出發成長為中國電影新生力量。
作為中國電影生態的重要風向標,本屆北影節既展現出對歷史的溫情凝視,也彰顯了面向未來的創新探索。其創新實踐為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