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午間,75歲的陳鳳基會走進深圳福田區益田社區數字食堂自助用餐,通過小程序完成用戶註冊後,AI人臉識別功能會自動為她登錄賬戶,取餐自助稱重計價,即時無感支付。在這裡,智能餐盤還能為糖尿病患者自動計算碳水含量,大數據可以讓高血壓老人的湯品悄然減少鹽分……開業一年多來,一系列“黑科技”不僅讓陳鳳基這樣的老年人離不開這座數字食堂,也讓放學的學生、疲於家務的主婦甚至年輕人都成為這裡的座上客。
當前,益田食堂只是深圳這座“最年輕的超大城市”致力於建設“最宜老的城市”的一個縮影。從不斷推陳出新的智能適老産品,到遍佈全市的“場景革命”,從全産業鏈條,到統一標準體系……面向“老有頤養”目標的這座“創新之城”,正在為中國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深圳智慧”。
“年輕企業”致力開發“適老産品”
今年春節期間,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老人攀登泰山的短視頻,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火爆出圈。這也讓開發這款産品的深圳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運波發現了一片“新藍海”。
“訂單紛至沓來,讓我們看到了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余運波説,“銀發經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渴求更多的好産品。”
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深圳全市涉老企業數量達到8889家,其中既有一批龍頭企業,也有大量科創新興力量,共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産業鏈和供應鏈,覆蓋信息技術、高性能材料、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養老金融、智能照護等各個領域。
有企業利用“腦科學+游戲化訓練”打造大腦健身房,提前預判、干預治療老年人認知障礙;有的企業採用太空噴霧淋浴、回吸污水等技術,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洗浴服務;有的企業採用數字鴻蒙底座,利用AI無感交互、打造居家醫養新模式;有的企業採用去中心化無網AI等技術,解決一般智能家居隱私洩露、可靠性差等問題;有企業利用3D打印技術跨界生産適老産品;在日益成熟的智能機器人産業支持下,不同品牌的艾灸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在深圳同&競技;在新能源汽車上廣泛應用的毫米波雷達走進數萬戶深圳家庭,幫助老年人健康監測設備升級創新……
“深圳有着充沛的工程師紅利與活躍的資本市場集合優勢,就有望讓養老産業跳過‘勞動密集型’階段,躍入智能科技的新賽道。”余運波説。
“場景革命”打通“銀發經濟”供需堵點
養老,既是事業,也是産業;既關乎民生福祉,又是新的經濟增長極。
2024年9月,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發布了通用人居環境機器人“小五”,並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進行了應用測試,它能夠幫助老人從床上起身、抱扶到輪椅上、推着輪椅上的老人散步。
眼下,在深圳養老護理院,和“小五”類似的一大批科技感滿滿的智能設備已經“上崗”。院長李錫坡説,只有開放養老應用場景,才能促進技術更快地迭代升級,更接地氣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養老需求。
如今,遍佈全市的“養老場景革命”,充分激活了市場資源,打通了養老供需“堵點”——70家街道長者服務中心、160家社區長者服務站、266家長者飯堂及助餐點……深圳通過開放場景,讓整個城市成為養老科技的試驗田。
在桃源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老年人可以跟下棋機器人對局、跟“悟空”機器人聊天,可以便捷租借外骨骼機器人、電動代步車等智能輔具;在多個社區的數字食堂,“刷臉支付+營養雲腦”系統通過AI算法為老人定制個性化餐單,食堂系統同步鏈入長者助餐補貼系統;“無感監測+雲端響應”智能守護體系為全市3400名高齡、獨居等特殊困難老人居家安全保駕護航……
“事業和産業,是養老服務的一體兩面。深圳着力統籌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貫通養老全生命周期鏈條,把惠民生和擴內需、促産業結合起來。”深圳市民政局局長黃哲説。
為高質量養老服務貢獻“深圳智慧”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老有頤養”等七個關鍵民生領域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方向。
黃哲介紹説,作為“先行先試”,為全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作出探索的“排頭兵”,深圳每兩年開展一次養老服務需求調查,累計問卷超過50萬份,及時、精準“定位”老年人的高頻需求。
“深圳因地制宜擴展&&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涵蓋兜底保障、社會保障、服務供給等27個項目,比國家基本養老服務增加11項。”他説。
在政策扶持上,深圳將智慧養老、康復輔具産業列入“20+8”産業集群的大健康重點細分領域推動發展,落實51條涵蓋用地、規劃建設、稅費優惠等扶持政策,不僅吸引大批社會資本投資養老,還推動各領域企業向“銀發經濟”領域延伸,引導其他行業跨界賦能養老服務業。(記者 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