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中國經濟觀察|“四良”融合 糧油生産開局良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8 11:07:28
來源:新華社

首季中國經濟觀察|“四良”融合 糧油生産開局良好

字體:

  四月春光好,廣袤的田野農機轟鳴,各地春耕春播進入了高峰。北方冬小麥孕穗抽穗,長江中下游抽穗揚花,西南地區已經開始灌漿,冬油菜陸續灌漿成熟。最新農情調度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全國春播糧食進度近兩成,略快於上年。

  4月9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的一處高標準農田裏,桁架式噴灌機為小麥澆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劉雲傑攝)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説,“總的看,今年夏收糧油生産形勢還是不錯的,豐收有了好的基礎,呈現‘一穩一好’的特點:面積穩。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冬小麥麵積3.4億畝、基本保持穩定。冬油菜面積1.1億畝,連續7年增加。長勢好。冬小麥拔節期一二類苗的比例是91.2%,比常年同期高了2個百分點、與上年基本持平。冬油菜主産區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季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加上增産措施技術到位率高,油菜長勢是近幾年最好的。”

  今年,從春耕開始,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持續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四良”融合,力爭大面積單産提升取得新突破。

  4月1日,工作人員在榆中縣金崖鎮的甘肅鑫通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內勞作。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良田築基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正帶領鄉親們採用“升級版”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進行春耕生産。韓鳳香介紹,“隨着梨樹模式的不斷升級,我們今年做了一個萬畝的梨樹模式示範基地,300公頃的現代農業生産單元,1000畝的智慧農業,還有10公頃的單産提升。”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正帶領鄉親們採用“升級版”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進行春耕生産。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不僅如此,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智慧農業”系統,實現土地精細化管理。

  “現在系統已經實現了地塊的精細化管理,裏面我們用了遙感監測技術,對土壤的墑情情況、蟲情情況、苗情情況,以及最終的産量估産進行了監測。”韓鳳香説。

  在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多种先進灌溉技術已投入使用。王正一 攝

  在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固定式噴灌、伸縮式噴灌、半固定式噴灌、滴灌、微噴灌和絞盤機噴灌等多种先進灌溉技術已投入使用,農戶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千畝農田在“指尖管理”。

  尉氏縣種糧大戶趙建鎬説,“這在以前都不敢想。現在這個灌溉方式比之前漫灌式節水三成,方便得很。一點手機就開始澆地了,到點一點就停,水量精確,澆得透。我流轉這一千多畝地,一個人拿着手機就完成了。”

  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科研人員正在查看試驗材料小苗生長情況。受訪者提供

  良種賦能

  良種是農業的“芯片”。

  眼下,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小麥、青稞、花椰菜等陸續完成種子采收。

  青海大學研究員吳崑崙介紹,“我們通過多年的南繁加代,已經育成了十余個小麥和青稞的品種。2024年我們加代和繁種一共種植了21畝材料,主要是以青稞和小麥為主,預計繁種大概6000斤的原種。下一步就準備拿回我們當地進行良種的繁殖生産,元謀南繁基地對於擴大我們種子生産規模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科研人員正在播種試驗材料。受訪者提供

  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會長仲家楷説,“很多在東北配不上的組合,在咱們元謀就能配對。這麼一來的話,就是十二三年的工作縮短到三年多到四年整個周期就結束了。”

  元謀縣光熱資源充沛,乾旱少雨,年均氣溫21.6℃,非常適宜麥類、十字花科作物種子繁育。全縣制繁種面積達4.17萬畝,種子年産量達405萬公斤,年工廠化育苗能力突破12億株,種業綜合産值達12.3億元。全國每年約有825萬畝麥類和4000萬畝蔬菜選用元謀繁育的種子。

  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科研人員正在查看試驗材料小苗生長情況。受訪者提供

  元謀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與市場信息化股股長李紹雲説,“元謀縣通過建設標準化冬繁育制種基地、高標準種質資源中心、糧食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展示基地,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舉辦種業博覽會,積極與國內外企業、科研院所開展技術交流,加強數字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種子倉儲中心、良種繁育創新中心。”

  這是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南安鄉東洛村水稻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郭傑文 攝

  在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南安鄉東洛村水稻種植基地,此次栽插的秧苗,是由華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絲苗香米新品種。

  江西山腳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繼龍説,“今年大概種了6000多畝,帶動628個農戶一起規模化種植,今年收益預計)大概有3000萬元左右。”

  圖為江西省樂平市水稻育秧中心。新華社記者 郭傑文 攝

  通過推行絲苗香米新品種並改良種植技法,絲苗香米香味指數明顯提升。

  “我們通過建設‘香稻科技小院’,充分借助小院專家科研優勢,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攻關,使農産品的品質和附加值顯著提高。”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科協黨組書記彭偉根介紹。

  4月22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化農業MAP侯家營子示範農場,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在田間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良機提效

  智能化農機為農業生産按下“高效鍵”。

  記者在山東莒縣的一塊合作社的農田裏看到,一台拖拉機正沿着預設路線行駛。

  山東莒縣劉官莊明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明眾介紹,“只要把車開到地頭,在無人駕駛的操作界面設上A、B點,直接作業就可以了。”

  在山東莒縣的一塊合作社的農田裏看到,一台拖拉機正沿着預設路線行駛。新華社記者 王歡 攝

  原本依賴人員經驗完成的花生扶溝、覆膜等工序,依靠高精度導航技術實現了“厘米級”精準操作。“現在用了無人駕駛之後,每走一公里,它的偏差是兩公分,就是基本在覆膜的時候不出現漏種現象,大大提高了出芽率。”邵明眾説。

  目前,該合作社已配備11&無人機、4&無人駕駛拖拉機,每畝節約人工成本約100元。

  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廣袤麥田裏,植保無人機成了種糧戶的新幫手。新華社記者 李小波 攝

  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廣袤麥田裏,植保無人機成了種糧戶的新幫手。

  植保無人機飛防手張俊耀説,“一小時作業50畝,我們4架飛機一天搞定2000畝。”

  “原來1000畝地,我雇10個人得打藥一個禮拜,現在一天就搞定。政府購買的這項服務,給我省了2萬多塊錢,還不擔心錯過最佳防治時機。”墾利區勝坨鎮種糧大戶陳曉紅説。

  據了解,墾利區今年投入專項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專業飛防隊伍,飛防12.3萬畝麥田。

  “無人機飛防無死角,藥劑減少(用量)30%,還能增加葉面肥,“一噴三防”,畝産增收100斤。”墾利區勝坨鎮農技站副站長巴永玉説。

  在湖南省南縣麻河口鎮,紫雲英與肥用油菜交織,發揮兩種作物間的協同效果。新華社記者 阮周圍 攝

  良法增質

  優良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是增産增效的重要保障。

  在湖南省南縣麻河口鎮,紫雲英與肥用油菜交織。旋耕機轟鳴作業,將鮮嫩的綠肥作物深翻入土,為早稻備好“營養餐”。“綠肥還田+糞肥利用”模式,正有效提升當地土壤有機質含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介紹,“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能夠發揮兩種作物間的協同效果,讓農田的固碳效果會更好。我們從現場來看,整個紫雲英的長勢和臘油菜的長勢都非常好,取得了既有景觀也有肥田的良好的實際效果。從地裏來看,翻耕的土壤結構很好,蚯蚓很多,整個土壤也比較松軟,基本達到了示範的要求。”

  4月20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會亭鎮郭樓村,村民在麥田內除雜 新華社發(王高超攝)

  河南作為産糧大省,各地積極組織農業技術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小麥苗情、墑情和病蟲害情況。

  河南省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春峰説,“眼下,正值小麥抽穗期,這是決定小麥産量的黃金時期。充足的水肥供應,就是小麥豐收的‘助推器’。為此,我們第一時間組建了農技專家團隊,深入全縣各個鄉鎮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確保農戶準確掌握澆水時機與方法。”

  河南省葉縣農業農村局組建農技專家團隊,深入全縣各個鄉鎮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

  河南省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單俊奇説,“擇機適時做好小麥赤霉病、條銹病和蚜蟲等‘兩病一蟲’預防工作。我們農業部門組織100余名技術人員到分包鄉鎮進行踏查,為下一步科學防控做好指導工作,爭取為今年夏糧的豐産豐收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這個春天,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齊發力,每一滴耕耘的汗水、每一粒希望的種子,必將在廣袤田野上譜寫新的豐收樂章。

  4月20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青龍河合作社,農民用移動式水稻秧苗輸送機擺放秧盤。新華社發(謝萬柏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董琳娜

記者:王安浩維、郭傑文、司曉帥

配音:王帥龍

素材支持:元謀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