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4月24日電(記者雷嘉興、鄒雨沁)夜幕低垂,在廣西南寧市邕江北岸的水漾市集,數十個特色攤位依次亮燈,市集內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不遠處的民生旅游碼頭,遊船沿江徐徐前行,江畔光影斑斕閃爍,暢游閣、冬泳亭、古城墻、河堤光影秀盡收眼底。
從傍晚六點到凌晨兩點,8小時的“黃金消費帶”重塑城市的經濟脈動。從夜游、夜演到夜娛,夜間經濟正從餐飲、購物的街巷夜市逐漸擴容升級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動能。
圖為廣西南寧三街兩巷夜景。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夜間消費場景迭代升級
晚上九點,熱氣散去,從上海來南寧出差的王先生特地趕到埌西夜市打卡。“夜市有捲筒粉、酸嘢和糖水,口味很地道,我和朋友還嘗試了螺螄粉。”他説。
圖為廣西南寧埌西夜市。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南寧在夜晚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光。嗦粉、擼串、吃蠔,誘人美食搭配雷公根甘蔗汁,煙火氣瀰漫在城市角落。放眼廣西全域,14個地市都在打造風格各異的“夜生活”。來賓“象州夢幻夜”流光溢彩,北海僑港小鎮演繹僑鄉風情,百色壯錦、壯刀等手工藝令人駐足……
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約60%的國內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中國旅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報告稱,2024年國內夜間旅游總花費預計達到約1.91萬億元,夜游意願持續上漲。
圖為在廣西南寧埌西夜市選購美食的消費者。新華社記者 鄒雨沁 攝
不僅是廣西,今年以來,我國多地正不斷豐富夜間消費業態,對消費集聚商業區升級改造、優化配套服務,因地制宜延長熱門景區、文博場館開放時間。江蘇省探索發放夜間消費券,陜西西安打造沉浸式“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貴州持續推進“流光溢彩夜貴州”建設,開發一條龍夜間消費場景……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文化與旅游係教授孫曉東認為,夜間經濟逐漸走向 “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全方位發展“新夜態”的“夜間經濟2.0”。
“從夜市到夜間經濟商圈、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經濟不斷向産業化、專業化、品質化方向升級,折射出人們對更豐富、更便利、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孫曉東説。
讓“秩序感”融入“煙火氣”
業內人士介紹,夜間經濟延長了城市的活躍時間,延伸了消費場景,對城市配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衡“活力”與“秩序”成為新的治理課題。
圖為廣西南寧埌西夜市攤主正在銷售糖水。新華社記者 鄒雨沁 攝
街邊流動攤點,一頭連着個體經營者的生計,一頭連着居民的生活。然而,流動攤點難以監管到位,食品安全問題偶有發生。餐飲垃圾、油污殘留影響市容市貌,部分攤點佔道經營,影響交通秩序。
近期,南寧市持續推進對流動攤點的整治,督促流動攤販規範經營。“我們以教育勸導為主、行政處罰為輔,既提升了城市文明的整體形象,也保障了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益。”南寧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馮忠明説,為了促進良性發展,南寧全市設置210個規範攤區,容納1.4萬個攤位,引導流動攤販有序經營。
圖為正在製作芒果花的埌西夜市攤主。新華社記者 鄒雨沁 攝
“我在埌西夜市集中擺攤一年多,省去了遊擊擺攤的困擾。這裡人氣旺,我每週末都能賣出200多個辣椒芒果花。”廣西南寧埌西夜市攤主劉女士説。
“答好繁華夜色下的治理考題,‘夜經濟’方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多‘夜間流量’與‘幸福增量’。”孫曉東説。
打好産業更新“文化牌”“科技牌”
“像‘大唐不夜城’這樣的文旅項目走紅,表明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演藝活動,更加注重文化體驗和互動性。”孫曉東指出,夜經濟的未來,必須依託城市獨特的人文底蘊,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消費場景,提升游客沉浸式體驗。
除了文化賦能,燈光科技、低空經濟等科技元素有望成為夜間消費的新亮點。專家建議,各地應完善夜間標識體系、休閒設施等配套保障,並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提升管理效能,讓夜經濟的運營更加智能化、精細化。以廣西為例,“活力夜廣西”夜生活地圖指南的上線,為游客提供了從門票購買、路線規劃到夜間活動推薦的全流程服務。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等受訪人士認為,夜經濟的發展需要各界協同發力。政府需加強統籌規劃,推動文商旅融合;經營主體則應聚焦消費體驗升級,打造更多示範性項目,實現 “煙火氣”與“文明風”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