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機庫內進行維修作業。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新華社天津4月23日電(記者李鯤、宋瑞、楊文)走進位於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的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大屏幕上,一支上揚的曲線圖引起了記者注意。
其境外業務收入從2019年的200萬美元到2025年預計的1550萬美元,海特飛機保稅維修業務産值逐年增長,並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飛機維修企業。
公司總經理趙小東坦言,“五年前,我們還是一家聚焦國內業務的公司,境外業務佔總體收入只有10%。在天津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引導下,境外業務很快發展壯大,在全部業務中佔比超六成。”
短短五年,天津海特已保稅維修交付了國內外50多家客戶的700余架次飛機。在天津自貿試驗區,50多項保稅維修政策的創新體系打開了産業集群迅猛發展的“閥門”。古德里奇、龐巴迪等10多家企業也獲批開展保稅維修再製造業務,保稅維修産品從飛機拓展到工程機械、海工裝備和安檢設備等多個品類。
這是中國自貿試驗區助力現代化高端産業集群迅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形成以重型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産業集群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在福建,自貿試驗區推動保稅維修、物聯網、跨境電商等新興産業集成創新,特別是飛機等高附加值産品保稅維修數量和貨值居全國首位;在天津,自貿試驗區積極打造以飛機、船舶、海工設備租賃為特色的産業集群,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商業保理企業資産總額達3000億元……
“3個自貿試驗區因地制宜推進全産業鏈創新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集群。”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孟華婷在新聞發布會上説。
曾經,海特公司只能以“修理物品”的方式開展國際業務,且需要租賃外部保稅倉庫,每架飛機客改貨時都需要先繳納約1000萬元的保證金,大約9個月後完成業務才能退還。
2019年,天津自貿試驗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關於在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保稅維修和再製造業務的實施辦法》,讓只能在綜保區內開展的保稅維修擴展到自貿試驗區內發展壯大。
2019年12月,天津海特正式獲批開展保稅維修業務資質。在海關電子賬冊管理下,公司無需再提交保證金,境外飛機在國內降落後可直接飛來天津海特開展保稅維修,保稅料件在公司自有倉庫保稅區域就能管理和存放,每月可再節省租金等費用約50萬元。
“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新機庫,機位從6個增加到9個,産能還將提升約50%。”趙小東信心滿滿地説。
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驅動産業創新發展,中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以集成式創新賦能産業鏈發展的鮮明特點。廣東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優勢,探索並推廣了國際船舶、法律服務、跨境金融等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天津自貿試驗區圍繞融資租賃産業,率先建立融資租賃綠色評價機制,經認定的綠色租賃業務規模超過240億元;福建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1210跨境電商出口模式、出口拼箱貨物“先查驗後裝運”、“安全智能鎖遠程智能施封”等監管模式……
“我們將制度創新與産業優勢緊密結合,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推動新質生産力快速發展、培育了産業升級的新動能。”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梁益銘説。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建設先進産業集群,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産業協同聯動。
面向未來,孟華婷&&,中國將加快總結提煉並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新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自貿試驗區加強協同聯動,全力以赴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