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好房子”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實施進入倒計時階段,一場覆蓋全國的居住升級行動正全面展開。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已有北京、山西、江蘇、貴州、四川、山東等近十個省市結合地域特點,從標準制定、土地供應到建造工藝全鏈條發力,構建高品質住房建設體系。
注入“智能基因”
在北京豐&的一個實體樣板間內,當體驗者輕觸玄關處的智慧屏,室內燈光瞬間切換為“歸家模式”,窗簾自動拉開,中央空調已提前將室溫調節至24℃;室外游樂場裝上全景攝像頭,連接戶內智慧大屏,家長通過查看屏幕,孩子在哪兒玩、和誰玩都一目了然,既能安心刷劇做家務,又能隨時切換“照看模式”。
這些場景並不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好房子”落地後生活中的日常片段。3月3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具體對項目的規模、布局、功能、性能和關鍵技術措施等五大要素方面給出規定。規範將於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隨着新標準的頒佈實施,住房消費的基準線得以實質性提升。他認為,標准將推動市場産品供給向多元化、差異化方向發展,為購房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空間,滿足不同層次的居住需求。
3米層高、100%的超高得房率,正成為更多房子的標配。越來越多的房企正將“智能基因”注入住宅開發,讓每一個空間都成為智慧生活的交互節點。除此之外,從規劃施工到交付入住,智能化正貫穿住房建設全生命周期。
近日,記者在建設中的上海徐匯濱江“西岸譽府”項目施工現場看到,該項目應用了數字回彈儀、智能樓板檢測儀、鋼筋檢測儀等智能建造設備,同時也在廣泛使用BIM建模、三維可視化工具、程序自動檢測等技術。
“這些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提升了工程質量和生産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工程人員介紹説,企業不僅要對當下負責,更要對未來負責,讓每一位業主都能住得安心、放心。
地方性標準相繼&&
實際上,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省市相繼&&關於“好房子”的地方性標準。不久前,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式對外發布《貴州省高品質住宅設計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旨在進一步提升全省住房品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結合貴州省實際情況,《導則》從總則、基本規定、健康舒適、安全耐久、綠色低碳、生活便利、智慧科技、環境宜居等方面對貴州省高品質住宅的設計提出了指導性要求。其中,針對單元設計、戶型設計、戶內環境、車庫設計以及安全耐久等方面,《導則》提出了高於現行住宅建築設計標準的硬性指標要求。例如,要求每層戶數不超過4戶,二層以上住宅設置電梯,住宅最小層高不小於3.0米,車庫內主車道凈高不小於2.4米等。
山東省&&《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明確增加室內空間。例如,廚房操作&面長度要大於3m,灶&前要留出至少1m寬的走動空間。在質量安全方面強化建築全生命周期管理,並延長關鍵部位保修期,如電氣管線、防水工程等隱蔽部分保修10年。同時鼓勵在戶外設置風雨連廊、架空層、下沉庭院、屋頂花園等多種形式的空間場景。
四川則是發布我國首個“好房子”評價體系——《四川省好住房評價標準》,包括交通與配套、安全與質量、功能與空間、舒適與健康、綠色與低碳、智慧與便捷、運維與物業7大一級指標,並設立“創新加分項”。例如,將高空墜物、防滑防水等細節列為“一票否決項”,倒逼全周期安全管控;並將無人機配送、家庭雲等前瞻技術應用設為加分項,推動住宅智慧綠色引領未來。
高品質供給成新增長點
當住房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評價標尺時,“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已成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更是政策持續發力的核心方向。
貝殼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許小樂&&,目前市場上購房需求依舊旺盛,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意願十分強烈。隨着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將有更多契合需求的好産品,購房潛力也將隨之逐步釋放。
“以‘好房子’為核心的高品質供給將成為住房市場的新增長點。”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與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宏&&,不僅新建住房在朝着“好房子”的方向邁進,越來越多的舊改項目也將納入“好房子”的範疇。在他看來,在舊房改造過程中,遵循“好房子”的標準,能夠顯著提升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助於提高房産的價值。
“房地産行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張宏&&,好房子標準的實施將促使存量房市場進行優勝劣汰,推動房地産市場向“高質量、綠色、智能”方向發展。
在此背景下,針對舊改“好房子”的資金來源問題,張宏建議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遵循“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通過政府資金支持、居民自籌資金以及社會力量投資等多種渠道,避免單一資金來源帶來的壓力。另外,建議在未來新建住宅中逐漸增加獨立産權住宅的市場化建設比例,減少共有産權住宅的市場供應數量,在住房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確保舊改“好房子”項目能夠順利推進。(記者 梁倩 鄭鈞天 張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