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政部最新安排,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將於4月24日同日開 啟發行。業內人士&&,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支持的“兩新”“兩重”政策加快落地,有利於加速釋放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隨着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疊加新增專項債發行“趕進度”,三季度政府債或為全年供給高峰,預計財政發力將繼續靠前,加快發行進度、加大支出強度,後續是否有增量財政政策落地亦值得關注。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公布2025年一般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有關安排的通知》,今年將共計發行21期(包含首發6期、續發15期),首發為20年期和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按半年付息。“4月24日啟動發行,在10月10日發行完畢,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整體節奏快於2024年。”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積極的財政政策“靠前發力”,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備受關注。袁海霞&&,面對當前複雜的市場環境,超長期特別國債加速落地能夠為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達成提供有力支持。同時,通過中央加杠桿進行宏觀調控,也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政府部門債務結構、降低宏觀債務成本。華福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徐亮也&&,年初中央財政已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資金810億元,而超長期特別國債提前啟動,意味着能夠有更多財政資金用於更大力度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
就發行期限來看,發行支數安排上與去年差異不大,仍以30年期為主。其中,“首發的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一共會再續發4期,規模可能相對較高,不排除未來流動性較好進而容易成為主力券,並使得其投資價值提高。”徐亮分析稱。多家機構預計,發行高峰將在5月和8月。
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體現了中央財政拿出真金白銀,從供需兩側發力擴大內需、提振消費。
根據預算安排,我國今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較2024年增加3000億元。其中,8000億元用於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5000億元用於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今年,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為3000億元,較2024年增加1500億元。
政策支撐下,今年以來市場銷售狀況不斷好轉,尤其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明顯。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比去年全年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等新擴圍的産品銷售增速非常高。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進一步擴大,不僅力度加大,而且對“兩重”“兩新”的支持範圍擴圍,除了繼續形成大量的優質基礎設施優化供給結構外,還將有力地促進設備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促進消費。
與超長期特別國債同步發行的,還有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該國債用於支持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羅志恒&&,發行特別國債補償商業銀行資本金,既有利於降低商業銀行風險,又提高了商業銀行落實降準降息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財政政策發力將繼續靠前,加快發行進度、加大支出強度。華創證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疊加新增專項債發行“趕進度”,三季度政府債或為全年供給高峰。具體而言,8月至9月政府債的供給壓力或偏大。財政靠前發力的基調下,四季度政府債可能進入發行淡季,但需要關注是否有增量財政政策落地。
若後續進入政府債密集供給期,華西證券宏觀固收團隊認為,央行大概率也會提供額外的流動性補充,如提升買斷式回購續作規模,重啟央行買債等,以緩解銀行端的承接壓力。
“當前形勢下,短期需要通過加大實施逆周期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增長。”袁海霞&&,“與海外經濟體相比,我們具有較大加杠桿空間,可優先通過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方式彌補資金缺口,並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從投資為主轉向投資消費並重,從‘投資於物’轉向‘投資於人’,尤其是需要推動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同時注重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同時,也需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記者 韋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