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機器人“摔倒、爬起”的背後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一場“人機共跑”馬拉松後,有關“機器人跌倒又爬起”的話題持續衝上熱搜。儘管比賽中的一些“翻車現場”和人們心中對完美機器人的期望有落差,但更多的網友給予了積極評價——“誰的成長路上不摔跤呢?”
學會走路,先要學會摔跤。正如人們所説,人形機器人跌倒、爬起,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具身智能向前的階梯。
一位業內工程師透露,機器人每摔一次,後&就會收到上千組異常數據。這些數據不僅記錄了當時的狀態,還包含了如何在不同路面上分配關節扭矩、調整步頻等信息,幫助企業提升産品在複雜環境中的穩定性和適應力,而人形機器人産業也在這樣一次次的“極限測試”中加速落地應用的進程。
不只是機器人。任何技術的進步都不會一蹴而就,未來産業更是沒有模式可循、先例可借,有對多少種可能的探索,就會經歷多少次考驗和試錯。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熱潮下,如何看待、面對技術向新、産業向前中的波浪和曲折,對産業的培育和壯大至關重要。
把“跑”出來的問題,化作“跑”向前的動力。
産業的發展要通過不斷試錯和調整來找到正確的方向,問題是最好的標尺。
以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為例,起步之初曾面臨各種質疑,經歷路線選擇的焦慮、技術的推倒重來和整個産業體系的迭代。面對“低溫趴窩”問題,加速對電池續航里程的攻堅;針對充電難推廣難,提速基礎設施建設和換電等新模式發展……正是在化解問題中持續不懈攻關,才有了今天結出的碩果。
“10年時間、10億美金、10%成功率”——醫藥界關於研發新藥的“三個10”定律背後,既道出了創新的艱辛,更體現了敢於試錯、勇於糾錯的厚積薄發。
今天,無論是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還是合成生物、量子通信,都面臨着技術路線的選擇、應用場景的突破。未來産業的競速也要求我們在打破常規、大膽探索的同時,把問題當課題,在破解難題中填補空白、突破卡點,找到適合的發展路線。
跌倒、爬起,持續試錯、持續探索,背後是長期的投入與堅持。
未來産業的發展要靠時間的沉澱,格外需要以“耐心”去孵化那些看似遙遠卻充滿可能的創新。
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吸引全球目光,背後是一個個“白手起家”的創業團隊被投資者看中,並長期加持;“祥雲”AS700載人飛艇成功首飛,依託的是中航工業多年積累的技術基礎,和深耕新興産業的魄力……一個個案例印證,在産業向新的長跑中,堅持的力量多麼可貴。
今天,未來産業已經成為科技角力的主戰場,前瞻布局是我們不容錯失的戰略之舉。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時不我待謀劃前沿技術、搶佔發展先機;更要沉下心來,“量身定制”産業規劃和扶持政策,精心打磨每個環節,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重視人才培養,以長期主義澆灌未來産業之花。
每一次産業躍遷,都是在磕絆摔打中的成長。在未來的某一天回望,我們會更加珍惜和感念機器人在這場“馬拉松”上略顯笨拙卻堅定的奔跑——它讓我們看見對過往“耐心”的證明和對科學規律的尊重,也讓我們堅信,路走對了,就不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