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把握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朱超
在美方肆意揮舞“關稅大棒”擾亂全球經貿秩序、人為製造各種不確定性之時,中國一季度經濟成績單公布,GDP同比增長5.4%,貨物進出口額增至10.3萬億元,繼續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和穩定錨。
“放棄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未來十年的增長門票”“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深耕中國市場,是不變的選擇”……近期以來,不少外資企業的聲音,透出的是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是把握合作共贏大勢的堅定。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敞開大門,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確定性。
顯著的制度優勢,是我們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是“確定性”之本。
針對此輪美濫施關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早有預判,對可能出現的衝擊有充分估計,應對預案的提前量和富餘量也打得較足。今年一季度,隨着各項宏觀政策發力顯效,中國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英國《金融時報》等外媒稱,中國經濟超出預期,實現強勁增長。
拉長時間軸,無論是抵禦國際金融危機,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疫情衝擊,中國經濟一次次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
越是風高浪急,越彰顯領航掌舵者的堅定果敢。關鍵時刻,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
2020年4月,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五年來,一系列前瞻性謀劃正落子成勢,內需主引擎愈發強勁,國民經濟循環持續暢通,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中國經濟發展因此更具韌性活力。
超大規模的經濟體優勢,是我們抵禦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是“確定性”之基。
直面美國加徵關稅可能帶來的衝擊,當前許多外貿企業積極適應國內市場需求,着手完善國內重點區域經銷商布局,加速拓展國內渠道,看重的正是中國大市場的巨大潛力。
任由國際風雲變幻,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始終有着堅實的底盤支撐。
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第二大進口市場;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勞動年齡人口超過8億人,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中國經濟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在化危為機中贏得主動。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我們對世界的堅定承諾,是“確定性”之要。
這個春天,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到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從消博會到廣交會,一批批跨國企業高管不遠萬里共赴東方之約,“中國機遇”同“世界期待”雙向奔赴。
中國始終是世界的市場。面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每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都在為各國帶來利好。
今年以來,從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到推動外商獨資醫院等外資試點項目落地,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不斷為世界經濟增添新動力。
確定性比黃金更珍貴。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仍在揮舞“關稅大棒”,用朝令夕改的政策,在全球範圍內製造巨大混亂。“不確定性才是美國最大的確定性”,已經成為包括美國盟友在內各國的共同感受。
一邊是主張開放包容、團結合作,一邊是大搞“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哪是“確定性的綠洲”,哪是“不確定性的海洋”,答案顯而易見。
當全球投資者都在尋找確定性時,中國用實實在在的承諾和行動表明: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一個長期穩定、勇毅前行的中國,一個自信開放、樂於共享的中國,一定是世界繁榮穩定的巨大確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