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14日電(記者周勉、陳思汗)這段時間,可把劉建軍給忙壞了!時值春耕,作為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宏婉瑩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正忙前忙後,跟20多個村簽秸稈回收協議。
“事先摸清楚村裏水稻種植和成熟的情況,等到早稻收穫時,回收秸稈才不會耽誤農民播種晚稻的農時。”劉建軍告訴記者,經過打捆、晾曬、揉碎和清理等工序,水稻秸稈就能加工成牛羊等牲畜的主食,賣到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
最近幾年,秸稈飼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去年,劉建軍所在的工廠共賣出4萬噸,每噸利潤超過100元。

得益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收割機具的升級,秸稈飼料化程度正不斷提高。劉建軍回憶,2022年,1套機具每天只能回收大概300畝秸稈,現在回收效率已經提高到了800畝。
今年,跟劉建軍簽協議的村子涉及3個鄉鎮,總面積共計6萬畝水稻,他計劃在每個鄉鎮安排6到8&機具,預計回收秸稈總量將超過6萬噸。
“根據農民意願、田塊具體條件,目前全縣秸稈綜合利用已發展出飼料化、肥料化和餌料化三種形式。”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斌介紹,除了用作牛羊飼料,以綠肥形式還田和作飼料養小龍蝦,也是目前比較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
在普綠園種植合作社,300多畝“稻稻肥”基地裏,金黃色的油菜花和紫紅色的紫雲英在陽光照射下鮮艷奪目,一台&旋耕機正忙着將它們翻耕進地裏,作為即將播種的水稻綠肥。

何謂“稻稻肥”?合作社負責人董彬介紹,就是種植兩季水稻再種植一季綠肥,這些油菜和紫雲英的肥料,來自去年已經就地還田的水稻秸稈。
“這種水稻秸稈給綠肥當肥料,綠肥又給水稻當肥料的模式,可以明顯改善地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介紹,相較傳統種植模式,不僅可以減少50%的化肥施用量,還能讓水稻增産10%,遏制水稻越冬蟲害。
南縣是我國小龍蝦主産地之一,擁有稻蝦共養面積60多萬畝,長期的生産實踐讓當地農民逐漸摸索出一套用水稻秸稈喂養小龍蝦的辦法。

稻蝦共養的農田一般種植再生稻,從頭季播種到豐收的整個過程,借助因地制宜的播種和收割方式,就能巧妙地為小龍蝦的養殖提供餌料和生長環境。
“頭季播種時,多播一些稻種到田間,生長的禾苗讓小龍蝦吃一部分;頭季水稻豐收時,通過‘高茬收割’留下足夠高的稻樁,把稻草挑到稻樁上進行晾曬。”麻河口鎮官正垸村的村民魏樂安告訴記者,這些稻草不僅為小龍蝦遮陰,還能成為小龍蝦的主要餌料。
“稻草能佔到小龍蝦所有餌料的一半,每畝可以節省200多元成本,平均利潤達到3000元。”張斌&&,2024年,全縣共有10萬畝稻蝦共養田採用這種生態種養的方式;2025年,南縣將以飼料化、肥料化和餌料化為主要方式,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