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繼續聚焦生豬養殖産業,建議推進養豬産業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推動養豬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豬養殖産業如果還沿用傳統的生産方式,就很難走得更長遠,所以一定要用智能科技賦能,讓傳統産業升級成為現代産業,更要成為未來産業。”秦英林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未來,牧原將繼續專注養豬主業,依靠智能化轉型做強豬肉産業,勇擔歷史重任,爭當民營企業‘三好學生’,借時代之光奮勇爭先!”
高質量發展需要“三好”
今年,秦英林將就非洲豬瘟防控、推進低豆日糧、合成生物、綠色發展等生豬養殖産業問題繼續建言獻策。
“生豬養殖産業升級為現代産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工程。”秦英林認為,要持續推進智能化發展,賦能生豬養殖産業成為現代産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科學的種豬育種體系,持續推行營養平衡、節糧增效、低碳減排,用創新來推動行業與時俱進。
在秦英林看來,生豬養殖産業高質量發展具備三個核心特點:一是産業好;二是産品好;三是從業者好。産業好,意味着要用智能化來裝備行業,實現高效生産,同時還要綠色低碳;産品好,則要求豬肉不僅味道更佳,還要富含營養,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産品,擁有美好的生活。
對於從業者好,秦英林解釋説,當前生豬養殖業的工作環境相對較為艱苦,體力勞動繁重。通過智能化改造,從業者將能夠在更舒適的環境中工作,甚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完成作業。“這樣的轉變將促使養殖業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從業者也能夠更受人尊重,同時行業就業穩定、收入水平提高,社會也會更加和諧。”秦英林説。
用AI為養豬産業賦能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各個行業,養豬業也不例外。
談及AI與養豬業的關係,秦英林提出,養豬業融入AI並非一時的跟風之舉,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任何企業都不能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養豬企業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擁抱AI,大膽嘗試,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
找到作業場景,對AI應用和企業發展來説至關重要。秦英林介紹,當前,牧原更關注AI在業務場景裏的應用並産生價值。“核心目標是把從業者從體力勞動甚至繁雜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智能化真正服務於人們的需求。”秦英林説,牧原在AI投入上沒有限制,只要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符合降低成本方向,都會積極嘗試。
據了解,牧原在推進智能養豬方面已有一定的實踐。在育種環節,通過AI技術,能夠更精準、更快速、更低成本地篩選出具有優良基因的種豬,提高了種豬的質量和生産性能。在豬病預防方面,智能環控系統時刻監測着豬舍內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為豬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智能巡檢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一旦發現豬有異常行為,比如咳嗽、腹瀉等,就能及時發出警報,及時採取措施。
秦英林認為,前沿的智能技術對養豬行業的影響很大,推動了中國養殖業穩步向發達國家的生産水平邁進。
堅定不移推進養豬技術創新
今年2月,秦英林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他&&:“黨和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態度明確而堅定。我們要堅定信念,奮勇爭先。”
秦英林認為,牧原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於挑戰,破解行業難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勇於擔當,做難做之事,聯農助農,共同發展。
當前行業在肉質育種方面面臨着投資大、周期長、進展緩慢的困境,牧原要利用産業鏈和&&優勢,主動承擔起解決行業難題的責任。同時,牧原正在積極探索與農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專業化養殖戶共同創造價值,實現共同發展。
“在企業的創新過程中,企業家必須衝鋒在前,敢於承擔風險。”秦英林説,無論是面對行業低谷,還是面對企業自身的低谷,困難都是暫時的,這些低谷反而是企業和行業實現突破的契機。“越是艱難,越有價值。當我們死磕技術,秉持長期主義心態,永不放棄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機就在眼前。”
展望未來,秦英林充滿信心。“我們將爭當民營企業‘三好學生’,堅定不移地推進養豬技術創新。”秦英林説,牧原將繼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共享發展成果帶動更多農戶通過養豬致富,實現共同富裕,並與行業同仁攜手並進,共同推動整個産業的繁榮與發展。(記者 王喬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