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責任、信心!”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雲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這樣總結自己兩年以來的履職心得。兩年來,王彩雲不僅實現了自身的成長,也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了作為科研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更有信心跨越行業面臨的困境。
今年全國兩會,她將主要圍繞推動奶業精深加工産業的發展和以科技創新加速産業升級等主題建言獻策。
聚焦奶業核心技術攻關
“過去一年,我和我的團隊繼續聚焦在精深加工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我們瞄準解決β-酪蛋白提純、乳清蛋白製備等技術制約問題,實現了技術突破。”談及過去一年的技術攻關成果,在奶業一線從事研發工作20餘年的王彩雲充滿自豪。
儘管我國奶業發展水平持續上升,在奶牛繁育、乳鐵蛋白相關技術等方面都實現了突破,但王彩雲調研發現,我國的奶業精深加工産業並未完全建立,特別是乳清蛋白、乳鐵蛋白、脂肪球膜蛋白等關鍵原輔料製備上仍面臨國外的技術制約。
她建議聚焦奶業核心技術攻關,助推形成更多突破性成果轉化落地,助力中國奶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作為奶業基層技術領域的代表,王彩雲始終圍繞“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奶酪”的産業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增強中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中國奶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奶業與全球奶業的同&競技將逐漸轉變為供應鏈、産業鏈的競爭乃至是創新鏈的競爭。”
“我們還有一大批新技術、新成果正在實現轉化應用。未來我們將會繼續爬坡過坎,聚焦奶業精深加工研究,實現高價值原材料的分離製備。”王彩雲説。
從傳統製造轉向智能製造
近年來,數據要素對傳統製造業的影響力逐步凸顯。王彩雲&&,隨着消費者健康需求的不斷釋放,奶業傳統生産方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以“數據要素賦能”為突破口,加快數字技術在生産領域的廣泛應用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將激活全産業鏈價值。
王彩雲介紹,作為奶業龍頭企業,伊利率先在行業內完成了跨越産業鏈上、中、下游的全鏈數智化布局,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的轉變。
以全球領先的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為例,王彩雲向記者介紹了伊利在産業鏈上游的數智化布局。“這裡的牧場工作人員只要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掌握每一頭奶牛的動態。數字化智慧管理覆蓋了奶牛的‘衣食住行’。”
在中游,伊利打造了智能工廠,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動化生産線的高效運轉,提升生産和管理效率。在下游,伊利針對終端門店自主開發了地理大數據系統,依靠智能建模和人貨場大數據,提升門店營銷效率。
據悉,伊利推動的“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數字化運營,開發了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統。
談及多年來堅守一線進行科研及成果轉化的動力,王彩雲堅定地説:“我的動力來自我能夠感受到老百姓對健康的渴望,來自我們想要守好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來自將‘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的那股子信念!”(記者 楊翔菲 曾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