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訂餐、便捷買藥、閃送到家……外賣已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黃帽、小藍帽們騎着電動車,穿梭在人行道和車流裏,經過城市的每個角落。
近期,新華社記者分赴上海、福建等地,穿起制服、戴上頭盔,走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感受外賣員們的苦辣酸甜。


初冬上海的早上,寒意襲人。下載騎手用的App,經過身份認證、視頻學習等步驟,記者準備臨時上崗。點擊“上線”,系統開始派單。
接單,App裏倒計時開始——剩餘時間36分21秒,出發!

路不熟,1公里多的路程騎了近10分鐘,手機上的倒計時像是戴在頭上的緊箍咒,記者不由自主給“小電驢”加速。
“取23號!”跑進取貨的便利店,記者氣喘吁吁地説道。女店員頭也不抬:“哪家的?”“藍色。”“在桌上。”

記者拿起手機點開App,拍照確認已取到貨。記者趕到目標小區時,App已進入最後5分鐘倒計時。
老小區沒有電梯,記者飛奔上四樓。找到客戶地址,輕輕敲門。
門開了一道縫,一隻手迅速從裏面伸出,熟練地取走了外賣。
沒見着人,沒有一句話,整個過程不到2秒。平日裏,這樣的瞬間也許習以為常。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福建廈門,另一名記者與“95後”外賣員宋孟可一起,感受“跑單王”的快節奏。
戴上頭盔、擰動右把,電動車“噌的一下”衝了出去,記者跟着宋孟可在小巷裏拐拐繞繞,尋找目標店舖。

上午10點半到下午1點半,通常是外賣員一天中最忙的時刻,但這也意味着賺錢更快。記者趕得停不下腳步,吃飯也要岔開時間。
在商場裏取餐也有技巧。當很多人熙熙攘攘涌向商場電梯時,宋孟可帶着記者從一扇小門閃身出去,外面是鮮有人跡的樓道和貨梯。“走樓梯可以省下約3分鐘。”
看著秘籍上的神秘路線,記者像上了發條,一路小跑,大腦也不停運轉。龐大的商場裏,為每一單迅速定位、優化行程,不是一個“跑”字能解決的。


從早8點到晚9點,兩名記者間歇騎“電驢”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單。

一天的外賣體驗過後,記者想對這些努力打拼的外賣員説:“路上慢着點兒。”也想對消費者説一句:當我們收到外賣,請道一聲“謝謝”“辛苦了”。
讓外賣員們更有動力奔向下一程!這些常帶給我們溫暖的人,也應該被我們溫暖。


監製:陳芳
記者:魏玉坤 王秋韻 高亢 趙文君 郭圻 陳傑
編輯:董峻 林紅梅 李佳琳 朱一南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國內部 音視頻部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