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園!撿拾被低估的“寶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9 07:19: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去公園!撿拾被低估的“寶藏”

字體:

  北京青年湖公園內,孩子們冒雨進行舊物交易。譚思靜/攝

  9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改變了許多人的出行計劃,但北京市青年湖公園卻人頭攢動,格外熱鬧,這裡正在進行一場舊物集市——“被低估的‘寶藏’小物”青年湖公園第11屆兒童閒置用品交換活動,主要的參與者是公園周邊小學的學生。

  降雨並未影響孩子們的好心情,雨棚搭建好之前,為了防止物品被地上的雨水泡濕,孩子們將雨傘倒過來作為置物架,他們對於金錢是沒什麼概念的,這裡更像是一個交換心愛之物的集市。舊書、小卡、各式小盆栽、各類文具、一元一次可以體驗的火漆印章、洞洞盲盒……

  家住青年湖公園附近的李梓涵把自己看過的舊書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全部賣出,“這些書都是我看過的,放在家裏也沒用,不如拿出來讓書本繼續‘漂流’。”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附屬青年湖小學的學生馬藝朗,把自己收集的整整一本卡冊賣給了另一個小攤主,雖然媽媽在旁邊大喊“虧了虧了”,但依舊擋不住孩子們開心。

  馬藝朗的媽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幾年,只要青年湖公園舉辦舊物集市,我都會帶孩子來參加。一是想逐漸培養他了解金錢的基本用途和價值,二是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心愛之物拿出來分享,我覺得這很難得。每次參加活動我們都玩得很開心。”

  青年湖公園管理處主任李靜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青年湖公園作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多年來持續舉辦以綠色、低碳、環保為理念的兒童閒置物品交易活動。“我們希望為孩子們在公園裏搭建起溝通交流的&&,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和感知社會生活,培養愛心和責任心。活動在加強公園、學校以及周邊居民溝通&&的同時,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這樣有趣、有益的活動在青年湖公園不止這一項。馬藝朗的媽媽告訴記者,多年來,她和孩子花了大把的時間待在公園。隨着孩子逐漸成長,每個階段在公園做的事情也都不同。

  馬藝朗還小的時候,媽媽會帶他來公園玩耍,“這裡的水上樂園開了30年,是伴隨很多人長大的項目”;再長大些,他們來公園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生長,做自然觀察筆記,“秋天我們會來公園收集掉落的樹葉,做葉畫。”馬藝朗媽媽説。如今,已經上小學五年級的馬藝朗開始跟同學們自發組織起來,周末在公園進行文明游園宣講,提醒游客不要攀折樹枝、不隨地吐痰、不踩草坪,“志願服務可以兌換成自然教育課程。”馬藝朗告訴記者。

  馬藝朗説:“公園一直陪伴着我,是我跟大自然的鏈結,也是我在自然裏的一個家。”

  社會學家項飆曾在接受媒體訪談時鼓勵城市中的人們重建“附近”。他説,“附近”既是我們生存的切身空間,也是我們和周遭環境發生的具體實在的&&。重建“附近”就是要和現在的周遭環境發生積極互動,讓它成為一種動力和資源。“‘附近’不是一個社會的宏觀理論,它要發展的是一個‘生活的人類學’,要講的是你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家庭陽&、綠色居家、生活美學、花藝茶藝,在家裏、在公園、在城市的角落創造一方小天地,去感受和觀察生命的生長和變化。

  2024年年初,國家林草局授予北京“全域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隨着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的序幕徐徐拉開,“突出首都特色,建設生態文化風景廊道”,成為“花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公園作為服務廣大城市居民的生態體系之一,對於打通城市中的人與自然的“最後一公里”至關重要。

  “通過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培養孩子們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意識,是公園創建‘花園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步。”李靜説,“青年湖公園以現有綠地和開放空間作為交換活動的場所,普及園藝科普知識,豐富孩子們對自然的了解,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每一個小小的公益活動,都能溫暖他人的心靈,也能豐富自己的世界,讓心中盛開屬於自己的花朵,傳遞幸福的芬芳。”

  在青年湖公園各類公益活動的影響下,馬藝朗對自然愈發感興趣,從小學二年級,他便開始在家中陽&種植花花草草,小苗如何培土、澆水、除蟲,“每一步裏都隱藏着自然界的大學問”。年初,馬藝朗所在的校園以班級為單位搞起了種植箱,孩子們投票選擇種植哪種植物,馬藝朗所在的班級最終選擇了生菜。在收穫的季節,不少班級開啟了種植分享大會。

  最近,聽説青年湖公園推出小林長制度,馬藝朗和同學們也躍躍欲試。

  “小林長制度是青年湖公園結合公園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利用公園周邊學校多的條件,與學校合作,讓小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公園管護中的一項活動。”李靜介紹説,不僅是小林長制度,自創建“花園城市”啟動以來,青年湖公園深挖屬地資源,搭建&&,推進“家—公園”“社區—公園”“周邊單位—公園”聯動,努力推動“花園城市”建設的落地。“我們依託公園植物優勢,以花卉養護知識講解、全民義務植樹、游人志願者團隊等多種線下活動形式,結合徵文、繪畫、短視頻等方式,做好‘花園城市’建設的線上傳播,吸引全年齡段的居民參與到公園建設與管理中,引導游人樹立愛綠、植綠、護綠意識,宣教公園‘共建、共享、共養’理念,吸引居民參與到‘花園城市’建設中,營造‘人人是園丁’的社會氛圍。”

  在舊物集市接近尾聲時,李靜告訴記者:“在我理想中,公園與人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長的關係。公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集健康、社交、教育、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而人們參與活動和對環境的愛護,則讓公園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見習記者 譚思靜 記者 齊徵)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