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外國博主創作的“China Travel”主題視頻,在國內外社交&&上爆火。“洋博主”們用鏡頭對準中國大街小巷,講述的“中國故事”平凡而又真實、可感,成為中國形象在海外傳播的“加分項”。這背後是我國免簽政策的持續優化,也有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業內人士認為,還應鼓勵更多國外普通民眾來華,感受真實的中國,粉碎不實謠言,促進民間交往。
外國游客扎堆“打卡”
前不久在短視頻&&上,英國五口之家在中國旅行的視頻走紅。視頻中,他們讚嘆中國可口的美食、先進的設施和良好的治安環境。相關視頻陸續發布在海內外社交&&上,收穫大量外國網友關注。
這並非個例。外國博主“Jason在中國”曾經發布一條關於“中國晚上究竟有多安全”的高讚視頻,評論區有網友打趣“唯一不安全的就是你的錢包和肚子。”還有外國博主將晚上出門逛街作為一次“冒險”體驗,卻發現中國的治安環境能夠讓女性獨自外出而不必擔心。澳大利亞博主喬茜來華旅行後,意識到自己此前從某些新聞報道中對中國建立的認知“非常狹隘”。
“這是非常出彩的展現中國形象的方式。”中國旅游研究院總統計師馬儀亮認為,當今世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加劇,海外旅游博主對我國治安環境的體驗視頻獲得海外受眾的大量關注,體現了他們對良好治安環境的期待。
除了安全,最受外國博主們關注的要數中國美食。北京烤鴨、天津西北角早點、西安羊肉泡饃、南京鴨血粉絲湯……都是外國博主“打卡”的對象。“今天開‘盲盒’,司機推薦什麼我吃什麼。”約旦一位博主專門在中國開展品嘗美食挑戰,收穫大量“粉絲”和點讚。
品嘗過中國街頭豐富的美食、感受到居民們的熱情好客後,美國視頻博主賽勒斯·詹森(Cyrus Janssen)和朋友漫步在上海外灘,對人間煙火氣充滿感嘆:“中國人和我們一樣,都在自己的國家平凡地生活着,會來旅游景點旅游、和家人共度時光、在外灘拍照。”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3-2024)》指出,中國文化和美好生活體驗,構成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美食、醫療保健、購物等構成的美好生活,也是來華游客的重要體驗內容。
街頭的科技感,也是外國博主們關注的焦點。高效便捷的高鐵網絡、簡單易用的移動支付、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深受一些外國博主喜愛。馬路上的無人駕駛公交車、酒店裏的智慧服務機器人、風馳電掣的磁懸浮列車等更是將他們的體驗感“拉滿”。
加拿大一位旅游博主在海外社交&&上播放量較高的視頻,是在上海拍到的滿大街的新能源汽車。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妥艷媜認為,外國游客對中國先進的基礎設施和高科技感到驚訝,高科技元素大大提升了旅行的便利性和體驗感。
免簽紅利持續釋放
在外國博主們的視頻標題中,高頻詞彙通常是“出乎意料”“從未想到”,或者是一些驚嘆詞,用以表達他們的感官“衝擊”。例如,“我們從未想過中國是這樣的!”“這是中國真正的樣子?”“太瘋狂了!難以置信!”
中國的秀美山川、特色民俗、悠久歷史、摩登建築、精美服飾、美味飲食,甚至社會安全度、交通便捷度、民眾熱心度等,都成為外國博主視頻中的精彩片段。
“China Travel”是如何在網絡上開始走俏的呢?我國免簽政策的調整無疑創造了直接條件。
目前,我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範圍已達54國。其中,長沙、哈爾濱、桂林等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等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政策助力下,不少外國游客尤其是旅游博主來到中國,由此催生了“City不City”(形容時髦不時髦、洋氣不洋氣)的新熱潮。
與此同時,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佔比52%,同比增長190.1%。攜程數據也顯示,今年第二季度,23座中國城市入境游訂單環比增長42%,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入境游客較多,秦皇島、西安、北京、成都、重慶等環比增速較高。
外國博主用親身經歷將一些針對中國的謠言粉碎。有外國博主來到中國後,發布視頻&&,自己被中國美好的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沉醉於中華美食的魅力之中。一位澳大利亞博主在上海的小弄堂裏品嘗煎餅:“這是我在外漂泊多年後,在國外嘗過的最美味食物。”在海外社交&&的評論區,不少尚未到過中國的外國網民被“種草”,紛紛&&自己也打算前往中國一探究竟。
“China Travel”的爆火,更離不開億萬國人的共同努力。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中國游”爆火,既源於中國的獨特魅力,源於中國社會的開放包容和人民的熱情友善,也是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結出的碩果。
更多體驗加速“上新”
雖然“China Travel”相關視頻在海內外社交&&火熱,但我國與周邊國家入境游復蘇尚存差距。《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3-2024)》認為,樂觀情況下,2024年外國人入境市場有望恢復到2019年的八成,港澳&入境市場將實現全面恢復。
另一方面,入境旅游供需仍存結構性錯配。馬儀亮説,我國和海外旅客的旅游偏好存在一定差異。多數國內游客的觀光旅游動機更強,而來華旅游的外國游客則休閒度假的意願更強。國內旅游供給主要面向國內游客,因此仍需調整。
旅游場景服務水平也有待提升。比如,移動支付、門票預約制度仍存在一定門檻等,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任重道遠。
當前,社交&&等網絡傳播方式,成為新時期中國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方建議,利用好社交&&的“軟傳播”能力,鼓勵更多親臨中國的外國民眾自由表達對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理解和認識,塑造更為真實的中國形象。
“China Travel”視頻中的中國形象,既讓外國博主震撼,也讓國人感到自豪。林劍説,在他們的鏡頭裏,有北京亮馬河夜間的燦爛燈火,也有上海街頭的家常美食,有深圳“硬核”的無人機外賣服務,也有“賽博武漢”充滿科技感的光谷空軌和無人駕駛出租車。有數據顯示,86%有過來華旅行經歷的外國游客認為支付更便捷了,隨時隨地“掃一掃”成為很多外國朋友在華體驗的新時尚。
未來,挖掘多元旅游目的地和産品會讓中國形象更為立體。荷蘭FGL旅游有限公司創始人沃特·斯米茨&&,中國地大物博,城市各具特色,海外游客希望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城市,“但對很多外國游客來説,北京、上海仍是他們認知中的主要中國旅行目的地。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特色城市被挖掘出來。”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服務中國入境游的企業需更多站在客戶的立場上,發掘其感興趣的內容與場景,深耕本地游,推出碎片化、深度體驗化的旅游産品和服務,提升對海外游客的吸引力。(記者 毛振華 宋瑞 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