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聲稱交十萬元可獲大廠職位 記者調查“付費內推”亂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1 07:35:35
來源:法治日報

中介聲稱交十萬元可獲大廠職位 記者調查“付費內推”亂象

字體:

  花2萬元就能被推薦到高校任職?

  今年研究生畢業的李凱(化名)前不久經朋友介紹,加了一位名叫“劉老師”的社交賬號,對方稱自己有內部渠道,可以讓李凱選擇重慶大多數的民辦高校或者公辦專科類院校的非編教師崗,內推費用為2萬元,定金5000元。

  “對方信誓旦旦地保證讓我進高校任職,進不了退款,而且還簽電子合同,並給我看了之前成功的一些案例。”李凱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他信以為真,立馬交了5000元,剛開始詢問進展如何,對方還回復説正走流程,後來就直接消失不回信息了。

  像李凱這樣被“付費內推”所騙的人不在少數。眼下正值應聘求職高峰期,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個人或機構在網絡&&上推出“名企實習”“內部推薦”等項目,有的“大廠內推”要價高達十幾萬元。

  今年4月,教育部網站發文稱,警惕“付費內推”。“付費內推”指某些機構向求職者承諾提供高薪行業就業崗位,但須繳納相關服務費用。“付費內推”涉嫌不正當競爭和欺詐,相關求職者難以主張自身權益。

  為揭露和推動整治“付費內推”亂象,記者展開了調查。

  宣稱能夠內推大廠

  實則只為騙取學費

  “××教育注重與企業和行業的深度合作。通過與一線大廠的緊密&&,學院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今年4月,看到這樣的宣傳廣告後,江蘇省常熟市的王貝(化名)立即向“××教育”工作人員進行諮詢。試聽了兩節課,在得到對方“大廠高管授課,保障無限內推國內中大廠,直到拿下滿意工作為止”的承諾後,王貝立馬交了10980元的學費。

  沒想到錢一交,什麼都變了。

  “宣傳的時候説××大廠老師課程佔比達到70%,購買後發現總共59節課,只有2節課顯示的是××大廠老師授課。而且課程質量很一般,還不如網上找到的免費課程。”

  至於內推更是子虛烏有。王貝説,原本説報名成功兩周內就有內推機會,結果至今從未有過一次內推,還耽誤了自己找工作。而且交學費時因為王貝一下拿不出那麼多錢,工作人員還鼓動她貸款、分期付款。

  要求退款未果,王貝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情況,希望能夠將學費要回。

  記者在社交&&和招聘軟體上發現有不少號稱付費獲得內推的帖子或招聘信息。當記者將某大學畢業生簡歷發給其中一位信息發布者後,對方&&今年某大廠正好有職位空缺,交8000元能夠獲得面試資格,交10萬元一定能夠獲得該職位。

  當記者&&想要獲得該職位,希望其出示能夠確保獲得該職位的證明時,對方並未正面回復,只是不停催促記者“先交5000元定金再説”。

  “××公司一般優先考慮內推,所有通過內推碼投簡歷,會被HR優先查看”“社招內推,校招內推,秋招內推,所有部門可推”“全職內推私我,中級認證,通過率百分百”……在二手交易&&,記者以“內推”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有不少標價2元到9.9元不等的內推碼,同樣宣稱能夠讓求職者“百分百獲得面試機會,大概率進大廠”。

  記者購買了8.8元某車企的付費內推後,對方發來一條鏈結,稱這是內部招聘通道,投遞簡歷後等待就可以。當記者詢問如何才能確定是通過該渠道獲得的就業機會?對方並未回復。記者隨後諮詢該車企人力部門工作人員,對方&&這就是普通的招聘通道。

  記者以“內推”為關鍵詞在某第三方消費者投訴&&檢索發現,截至目前,有超過4500條相關投訴。如有人投訴一家企業開設“內推班”,承諾可以直通電網、煙草等國企,誘導消費2萬多元。還有多人投訴一商家開直播海量招攬學員,聲稱“求職者只要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85%可以‘內推’到娛樂圈工作”,結果數十名學員上當。

  此外,有受訪者稱,一些中介機構以高薪工作為誘餌,聲稱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有償就業培訓,完成培訓後“包就業”,但經過相關培訓後並沒有提供承諾的工作,或是被推薦到與承諾相差甚遠的第三方勞務派遣崗位,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虛假內推屬於欺詐

  情節嚴重觸犯刑法

  某大廠人事專員楊先生向記者介紹,求職的內推服務分為多種類型。

  如導師內推,即成立時間久的機構會有一些大廠在職導師資源,導師通過走正常的企業內推流程,可以增加在HR環節的簡歷曝光度,增加拿到面試的可能性。不過這種內推在招聘中佔比很低。

  “有些機構宣傳自己有‘強內推’資源,通過合作的企業高管可以內推直接安排面試,這種要謹慎,宣傳‘強內推’的機構往往會提供大量聊天記錄和截圖來證明自己,但很難證實它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楊先生説,某些機構暗示或明示支付高昂費用就能直接拿到OFFER(錄用通知),這種非常規手段大概率不是真的。

  楊先生説,還有一些中介機構聲稱可以內部推薦,並拿“包過”做噱頭,其實瞄準的是求職者與招聘者之間的信息差和渠道差。有些中介承諾不過退費,即便真的退費,也是在憑藉錄用概率賺錢。

  在社交&&,有買過所謂內推碼的求職者稱,內推碼沒啥作用,對買家來説就像個許願符,而對賣家而言,這是無本萬利的生意。

  那麼,“付費內推”是否合法呢?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範永梅分析説,如果承諾的“付費內推”為假,實則提供虛假或不實信息或者存在欺騙、誘導行為,屬於民事欺詐。如果虛構事實,騙取數額較大的財物或者情節嚴重,則會觸犯刑法,構成詐騙罪,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保全説,如果承諾的“付費內推”等確有其事,説明存在企業內部員工或高管裏應外合的情況,對此相關人員可能會受到企業的紀律處分,如果涉及金額達到法定立案標準,相關人員有可能構成行賄罪或受賄罪,或構成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或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他分析道,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如果是國有企業,那麼企業內部人員或高管作為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為國家工作人員,就可能構成受賄罪,而外部相關人員則可能構成行賄罪。根據相關規定,構成此類犯罪的標準為行賄數額在三萬元以上,或一萬元以上不滿三萬元且具有行賄罪法定情形的。

  “哪怕相關數額未達到受賄罪的立案標準,對國有企業內部人員或高管也有相應的行政處罰規定。”楊保全説。

  依法治理嚴格處罰

  &&及時下架封禁

  “付費內推,十人九悲。”這句話足以顯示“付費內推”之亂,也表明“付費內推”亂象亟須整治。

  受訪專家認為,治理“付費內推”亂象,需要自上而下、由內到外全方位地嚴格把關,不給此類違法違紀行為有可乘之機。

  事實上,相關部門已關注到求職中介的此類違法違規行為。今年5月,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開展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幫助畢業生防範“黑中介”“招聘付費”等就業陷阱,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招聘欺詐、惡意解約、“培訓貸”等違規違法行為。

  范永梅説,針對當前魚龍混雜的網絡求職信息,一旦發現有售賣內推資格的信息,&&應該及時採取下架、封禁等措施,切斷此類違法行為的傳播渠道。相關部門應建立虛假信息舉報&&,督促互聯網&&切實履行&&審查准入職責,及時要求內部監管不嚴的網絡&&整改整頓。

  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鵬認為,應當提高求職者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建議求職者選擇求職服務時,選擇正規、可靠的渠道,注意識別虛假招聘信息,避免上當受騙。一旦發現上當受騙,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求助或舉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大學生求職時,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實習經歷,而一些高校難以為學生安排高品質的實習機會,這恰恰成了某些不良機構眼中的商機。對此應當建立學校—企業或學校—正規人力資源&&合作模式,保障應屆畢業生實習和求職的通道健康和暢通。最後,加大曝光和懲處力度,如遇違規操作的中介機構,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孫鵬説。

  楊保全建議,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招聘中出現的不正當行為制定嚴格的處罰標準。同時規範企業內部的招聘制度和流程,將企業的招聘制度和流程作為企業必備管理制度之一,作為相關部門對企業監督管理時審查的一項重要內容。

  “還可以建立廉政舉報&&,鼓勵公眾對發現的‘付費內推’等招聘亂象進行舉報,並做到及時處理和反饋。”楊保全説。

  治理“付費內推”,企業強化內部管理,防範“內鬼”也至關重要。

  2022年,騰訊發布2021年反舞弊通報,在披露的案例中,有5例是騰訊員工與外部求職中介合作,由外部中介負責招募實習生,然後由騰訊員工安排實習生進行虛假的遠程實習,並從外部求職中介處分得實習應聘者支付的部分費用。

  騰訊近期也發文&&,內推只是一種簡歷投遞的方式,不是一個階段,也不是必要流程,內推與否不影響任何環節的任何流程;騰訊的所有實習崗位均不存在收費的情況,並且對此類行為嚴令禁止,所有付費才能實習的崗位均為虛假崗位,屬於詐騙信息。

  楊先生提醒,説白了,內推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安慰,有本事有能力的,企業自然會招你,沒有相關經驗不符合學歷、硬技能要求的,內推也沒用。找工作不要走“付費內推”這種歪門邪道,這樣可能既浪費了錢財又耽誤了時間,錯失了就業機會。(記者 張守坤)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