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産力一線觀察|晶泰科技:讓新藥發現模式向自動化智能研發轉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6 19:57:59
來源:新華網

新質生産力一線觀察|晶泰科技:讓新藥發現模式向自動化智能研發轉型

字體:

  新華社上海6月26日電 題:晶泰科技:讓新藥發現模式向自動化智能研發轉型

  新華社記者胡潔菲

  乾濕結合的實驗室內,科學家在二樓通風櫥的玻璃上隨手寫下“靈機一動”的化學分子式,隨即在電腦上“下命令”,位於一樓的機器人就開始了新一輪忙碌——取料、運輸、加料、反應、監測、測試等一系列環節,就像炒菜一樣便捷……這是位於晶泰科技AI機器人實驗室內AI賦能新藥研發的場景。

  伴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發展,AI賦能傳統行業正邁入新的窗口期。2015年創立的晶泰科技將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機器人與大規模雲計算相結合,實現對創新藥物研發多個重要環節的降本增效,在藥物發現、設計和藥物晶型研究等領域探索出多項前沿技術。今年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香港18C規則下特專科技企業上市第一股。

  創新藥研發一直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領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馬健説,在創新藥研發領域,一直流傳着一個“十年、十億”的説法,也就是説,一款藥物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十年以上時間、花費約需十億元,如果能在早期靶點發現、分子設計、化合物合成等階段形成助力,將極大縮短新藥研發時間,同時降低各項成本。

  此前,晶泰科技與正大天晴就高難度靶點共同開發抗腫瘤小分子新藥,在晶泰科技AI機器人創新研發&&的助力下,僅用原計劃50%的時間即達成重要里程碑,極大縮短了研發時間。

  “我們的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在項目初期就能生成百萬量級的虛擬分子,然後將百萬量級分子快速收斂到幾十個分子,從中挑選出10至20個分子用於合成與測試,幫助整個藥物研發流程打開設計思路。”該項目的相關負責人説。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董事長謝承潤&&,面臨迫切的臨床治療需求,利用前沿技術提升新藥研發效率,以新質生産力賦能藥物研發,對於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晶泰科技AI+機器人實驗室。新華社記者胡潔菲 攝

  目前,致力於進一步解放“科學家的雙手”,拓寬創新的邊界,晶泰科技自主研發並搭建了以AI和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創新研發&&,讓新藥發現從“勞動密集型”的實驗試錯模式,向“計算密集型”“數據密集型”的自動化智能研發模式轉型。

  記者在現場看到,玻璃房內,機器人工作站集群排成整齊的方陣,在雲端系統的指揮下,一台&靈巧的機械臂正在準確地操作試劑和粉末的稱量、取樣、配比,在多個視覺模塊的監測下,完成一步步化學反應,整個過程由物流機器人進行串聯並最終將成品運送到遠處的貨架上……

  馬健解釋説,該&&以AI算法為“腦”,實現對藥物分子關鍵物理、化學、藥學性質準確而高效的篩選和設計;以實驗機器人為“手”,在算法指導下完成高精度、無間斷的實驗操作與數據採集,並為模型訓練和算法優化提供及時的數據反饋;以藥物研發專家為智能藥物研發的“眼”,為項目設定里程碑目標,並在關鍵的研發節點作出決策,保障交付。

  由於晶泰科技的AI機器人實驗室可實現7乘24小時不間斷工作,實驗機器人工作站可同時進行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反應,不僅能在成本、效率等方面得到顯而易見的成果,還有助於積累更高質量的全過程實驗數據,這些數據將持續“喂”給智能專有模型進行訓練和迭代,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據三者間形成正向循環,人工智能也將更智能。

  相比於ChatGPT、語音識別等通用型人工智能,垂直領域的智能化明顯更為複雜。“垂直領域往往是‘一米寬,百米深’。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沉澱都離不開大量實驗數據的採集和分析。”馬健説,目前,晶泰科技正基於這些數據,積極構建垂直領域模型,用新質生産力賦能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研發,逐步推動科研領域、産業領域向全面深入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邁進,並結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探索更廣闊的應用場景,讓新質生産力在各傳統領域發揮更大價值。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