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兼職”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個問題公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08 08:12:15
來源:工人日報

做“兼職”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個問題公司

字體:

  做“兼職”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個問題公司 “被法人”現象給勞動者帶來債務、徵信等危機,影響求職就業和生活

  閱讀提示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兼職的幌子,騙取大學生身份信息進行公司登記,讓這些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公司法定代表人,並因此求職受阻,甚至背負欠款。

  

  日前,重慶市民周恒(化名)在貸款購車查徵信時,突然發現名下有一家貿易公司,且該公司還有一筆銀行欠款未還。“朋友得知後,笑稱我得了一筆‘橫財’,還搖身一變成了‘周總’。”面對朋友的打趣,周恒苦笑道,“哪是‘橫財’,分明是‘橫禍’。”

  一番查詢後,周恒發現,原來是自己大學期間的一次兼職經歷,不小心洩露了身份信息,被人冒用。

  記者採訪發現,周恒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隨着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公司登記手續和流程日趨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騙取公司登記,特別是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的弱點,以兼職等名義誘導他們洩露個人信息,讓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一些受害者因此求職受阻,甚至背負欠款。

  兼職看似輕鬆,實則有“坑”

  23歲的周恒是重慶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員。2023年12月,工作剛滿半年的他,計劃分期貸款買一輛車。簽合同後,銷售人員通知他,徵信有問題,貸不了款。

  “我當時就懵了,立即去查徵信。”周恒説,一查才知道自己名下有一家在四川省的貿易公司,註冊時間為2021年。

  “我那時還在上大學,根本沒有註冊過公司。”周恒頓時慌了。經過一番思考,他才想起來,當時,他在兼職群裏看到有人在招兼職,工作很簡單,給小程序認證“充場”,幾分鐘就能搞定,一次能獲得70元佣金。

  周恒説,“如何認證,該做哪些工作,對方沒有明説,只是告訴我,會有人當面指導。”第二天,周恒在校外與一名自稱張姐的女士見了面。在對方的指導下,他登錄了支付寶,進行了人臉識別。

  “我登錄後,就把手機交給了張姐,整個認證流程是她單獨操作,我不清楚對方做了些什麼,中間還把身份證給了對方。”周恒回憶,整個認證過程只花了七八分鐘,最後拿到了100元佣金。後來,他還接了幾單“激活程序”“註冊公眾號”的兼職,無一例外都需要身份證和人臉識別。

  發現名下有公司後,周恒便到暫住地派出所報案,被告知“這事得找工商部門”。隨後,他專程去了趟成都,又被告知要先到公安部門立案或通過行政訴訟才能撤銷登記。

  “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我找到了公司的登記地址。萬幸,這家公司仍在經營,對方承認了冒用身份的事實,並答應更改法人,這才把問題解決。”今年1月,歷時一個多月,周恒方從這一事件中脫身。

  “被法人”後影響入職

  像周恒這樣因為兼職而“被法人”的,屢有發生。另一名有此遭遇的重慶大學生李海(化名)講述,此前,他通過了重慶一家公司的面試,並與公司達成就職意向,但在背景調查階段,因為他名下有多家企業,且有涉事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導致錄用流程無法推進。

  “用人單位雖然同意我延後入職,但我還是希望事情能盡快解決。”李海得知自己名下有企業後,立即向相關部門反映。今年3月中旬,其中一家企業註冊所在地的重慶市渝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回復稱,已開始調查,會依法作出相關行政決定。

  採訪中,有大學生稱,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公司法人,求職、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受到限制。

  周恒坦言,事情順利解決後,他在網上搜索了相關信息,也加入了幾個維權群,發現“被法人”的受害者,大多面臨公司是“空殼”、&&不到人等困境,他們只能走登出公司這條路來止損。然而,要登出公司,稅務、市場監管部門要求先繳清稅款,再按流程登出。

  “我跑了無數次的派出所、工商局、稅務機關,都沒能解決。”一位正在維權的受害者佘南(化名)告訴記者,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去起訴被註冊的公司,“我自己是法人,難道我起訴我自己嗎?”

  很多受害者&&,在維權過程中,相關部門的回應,歸根結底就是要求他們證明“我不是我”。

  記者了解到,市場監管總局早已發現有少數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記,於2019年6月發文,要求市場監管部門紮實開展撤銷冒名登記工作。

  “難點在於如何證明自己被冒用了。”北京德恒(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建認為,這些人主觀上不知情,但實際情況卻等同於主動做了人臉識別、簽字同意註冊公司,只是當時不知用途。未經稅務部門同意不得撤銷,則是為了避免有人逃稅。

  個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

  “倒賣身份證、人臉認證視頻等個人信息,已形成了買賣個人信息的‘灰色産業鏈’。”重慶市一家財務代理公司負責人陳斌透露,儘管有關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但這條灰産仍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陳斌舉例道,身份證信息經過不法分子層層轉手後,價格就會翻幾番,有的身份證5元收購來,通常以100元~200元賣出去,若有與身份證相匹配的人臉識別視頻,價格更是高達數千元。

  李建提醒,身份信息被他人用於註冊公司,成為其他公司法人或股東面臨的法律風險極大,可能面臨債務責任,個人信用、投資經營也可能受到影響。如果公司有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公司法人或將面臨相應的法律責任。他建議,稅務、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應聯合調查,允許撤銷或允許受害者採取其他方式登出公司。

  “‘被法人’現象頻現,反映出公司註冊環節把關不嚴,也説明個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莫遠明&&。

  他建議,一方面,立法部門應加快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信息洩露和濫用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加強對涉及個人信息收集、處理環節&&的監管。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應嚴格審查市場主體的登記材料,建立預警機制;稅務、工商、公安等部門應加強聯動,建立公民身份信息共享機制。此外,要暢通維權通道,對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記者 李國)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