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掛號、繳費、取報告……有這樣一群人,雖不是患者卻十分熟悉就醫流程,穿梭在各大醫院、奔波於科室之間,他們就是近年來興起的陪診師。但記者了解到,目前陪診師尚未被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沒有屬於自己的“職業身份證”,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這一新興職業打開發展新空間,仍需邁越多道門檻。
業內呼籲,隨着市場需求不斷提升,有關部門通過合理引導、規範陪診行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更多需要陪伴和關懷的就醫群體。
有的陪診師月入過萬
陪診師常常扮演病人的“臨時家屬”。家住上海、工作在廣東的金先生稱,陪診師曾解過他的燃眉之急。據悉,金先生60多歲的父親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令他犯愁的是,術後要多次復查、換藥,他沒法次次請假從廣東趕到上海陪父親,這才試着在網上購買了陪診服務。
“沒想到遇上一位十分靠譜且有愛心的陪診師,她除了帶老人去醫院就診,還因老人腿腳不靈活、不方便滴眼藥水而上門照顧過兩次。為了讓家屬放心,她上門服務時都開着視頻通話,且這部分沒有額外收費。”金先生説,5次陪診一共花費1500元,在家屬可承受範圍之內。
據醫護之家聯合創始人劉珺介紹,目前市場上陪診需求主要來自三類人群:首先是老年人,他們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或是看不清聽不懂等;其次是一些異地居民找大醫院、大專家時,不熟悉總院、分院或者擔心挂錯科室、多排隊等;再者就是一些初次檢出重病的患者和家屬,希望找一個有醫護背景的人陪在旁邊記錄和解讀醫生的一些專業術語。
30多歲的張女士説,她曾在網上約過一名陪診師陪她做無痛胃腸鏡,不僅檢查前跟她關照了注意事項,而且檢查後給她提供了安慰鼓勵,讓她很是舒心。張女士很看好陪診服務領域前景:“我曾經去過一家醫院,從做檢查的地方到取報告的一樓大廳需要轉兩部電梯,一路下來人很疲憊,如果有一個陪診師引導路線,可以事半功倍。”
陪診師廖彥琴原本是一名保險代理人,2019年她從一款意外險産品中了解到陪診服務,起初接觸這一新興領域是為做保險賦能,通過親自做陪診拓展業務知識、更好地了解客戶的感受。後來她發現社會對陪診服務的需求量很大,對此越來越感興趣,就從保險公司辭職當起了全職陪診師。如今,廖彥琴不僅自己服務過超千名客戶,還帶領一支16人的團隊註冊了公司,服務內容包括“安排取號、陪伴面診、陪伴檢查、代繳費、代取報告、代取藥”等,每半天(4小時)300元,團隊中活躍的陪診師每人平均每天能接1至2單,有的月收入可達萬元。
“標準缺失”導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據觀察,目前經營陪診服務的市場主體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承接B端業務,即陪診服務來自保險公司的套餐業務,一些保險客戶在“不用白不用、試試看”的心態下發起需求訂單,由保險公司合作的陪診公司提供服務;二是承接C端業務,即像廖彥琴一樣借助網購&&、社交&&等“入局”陪診行業、宣發業務,或是註冊公司、開發上線自己的微信小程序。
“由於一些初創公司為了吸引客戶,難免會用低價銷售的策略,於是一些客戶就會抱怨明明第一次陪診服務才99元,怎麼後續復購就變成299元、499元、699元等。”一位陪診服務公司負責人説,當高價格沒能匹配高服務時,就容易滋生矛盾,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口碑和發展。
相比價格的懸殊,更令人擔憂的是入行門檻,陪診師尚未被人社部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陪診公司往往以“家政”“醫療諮詢”或“健康管理”等名義註冊。
上海一所醫學院的護理學學生小鄧,趁着本科最後一學期學業壓力不大,在某社交&&上找到了一個陪診兼職工作。“他們讓我填了一個表格,然後就開始給我派單。”小鄧説,雖然表格裏有“是否有醫護背景”“是否有醫護證件”的選項,但這家陪診&&並沒有核查小鄧的學生證等信息,也沒有對她進行筆試、面試考核和陪診培訓。
廖彥琴會在醫院“手把手”地向自己團隊的成員傳授陪診經驗,但她看到有些&&只是鼓勵陪診師兼職入駐,並未對陪診師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培訓,感到有些無奈。“職業陪診師要起到規劃、預判、溝通、協調等作用,所以我希望看到全職的、經驗豐富的陪診師去從事這個行業。偶爾兼職的陪診師不熟悉業務,面對在就診時發生的狀況,無法做出職業反應。”
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缺乏統一標準規範,似乎人人都可以自稱陪診師。在某些陪診&&上,陪診師與患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劃分尚不明確,比如陪診期間,患者出現的身體不適或偶發意外等責任歸誰,該如何避免潛在的糾紛風險,都是擺在這一新職業面前的新問題。
“多管齊下”支持和規範新職業
據悉,新職業的蓬勃興起將給醫療服務領域帶來新的機遇,也期待相關政策規範能助力這一行業走得更好。去年,《陪診師職業技能規範》團體標準發布,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及陪診服務機構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學會老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王雪輝&&,目前陪診師的需求多集中在醫療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居民支付能力強的大城市,至於欠發達地區對陪診師的需求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研,建議先從部分城市試點,探索制定相對適配的從業規範。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副主任封進認為,全國統一的行業標準可能會有一些滯後性,除了被動地等待政府監管,建議陪診公司應加強和採取一系列自律舉措,規範陪診師的行為,形成良性競爭。
還有專家指出,雖然陪診師優化了不少人的就醫體驗,但在服務特殊人群就醫方面,單憑市場的力量遠遠不夠,一些孤老難以借助信息化接觸到陪診服務,而且動輒幾百元一單的服務費也使不少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望而卻步,建議相關部門引導、協助,進一步通過基層組織等為特殊人群提供陪診服務。
據悉,去年上海開放大學與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聯合開展“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公益性培訓,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日漸突出的助醫需求提供人才隊伍支撐。此外,一些公立醫院通過醫務社工、醫護人員、志願者三方聯動,打造志願服務團隊,為獨自就醫有困難的患者提供免費陪同就診服務。(記者 龔雯 實習生 王小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