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上的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突飛猛進。2023年,中國汽車産銷量均突破3000萬輛,躍上新&階。從傳統車企的轉型到合資品牌的收縮,再到新能源汽車迅猛增長……在紛繁複雜的劇烈變革中展望2024年,汽車強國之路的前方還有哪些期待與思考?
從銷量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
2023年,中國汽車産銷量突破3000萬輛,連續15年雄踞全球第一大市場。這一成績的背後,是中國汽車業在整車製造、底盤懸架、車身控制、動力電池、智能座艙、電子電氣架構、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的突破。
從智能底盤挑戰“香檳塔”到汽車原地跳舞,從飛行汽車到無人駕駛,從“一杯咖啡滿電”的快充到高安全性的“彈匣電池”,近年來各大車企發布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中國汽車正以越來越強的技術能力走向全球汽車業的舞&&央。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認為,從全球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優勢明顯,主導地位穩固,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和産品發展上,有利於中國的因素也越來越多。比如,新一代的電動汽車,最新的車型基本都在中國率先推出;全球新一代汽車相關技術,也往往是在中國推出的産品中率先應用。這兩個“新”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鞏固前期在産品和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年7月,大眾汽車和小鵬汽車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大眾汽車不僅向小鵬汽車增資7億美元,還將通過交易獲得小鵬汽車包括智能座艙和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等在內的電動&&技術。不同於燃油汽車時代外國企業向中國車企單向輸出技術的合作模式,這一次是“年輕的”小鵬汽車向國際老牌車企提供獨有的技術。這一交易被視為中國電動汽車崛起扭轉汽車行業格局的標誌性事件,引發全球關注。
“在與大眾汽車負責人的一次會談中,他告訴我小鵬汽車有幾個零件的成本沒有控制好,這讓我很吃驚。可見他們把我們的車拆開來連每個零件都研究透了。”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説,在選擇與小鵬汽車合作前,大眾汽車幾乎把中國有價值的企業和技術都研究了一遍,這是一次雙方都深思熟慮的戰略合作。
在業界看來,中國汽車産業正在給世界汽車産業變革注入越來越多的力量。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説,中國車企逐步掌握並不斷提升的一些優勢技術和創新能力,給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平等、雙向合作帶來很好的契機,這將推動中國車企更好地發展、更深刻地改寫世界汽車産業格局。
“中國汽車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先發優勢正在從銷量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並逐漸得到世界的認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説。
盈利能力比拼將成競爭重點
“未來三年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會。三年後可能進入下一輪,比如四強戰。前三年不死,後面就是全球化,可能會産生多家萬億元以上的汽車巨無霸。”何小鵬説。
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迎來近些年最慘烈的淘汰賽。廣汽三菱重組、上汽安亭一廠關停,多家合資品牌敗退收縮;威馬汽車倒閉、高合汽車陷入停工停産風波,新能源汽車也在上演“生死大戲”。
隨着傳統主流車企轉型速度加快、跨國車企入局力度加大,新賽道競爭更加多元、更加激烈。王俠認為,新賽道已經變得異常擁擠,降價潮開始慘烈上演。在國內主流車企和合資車企、跨國車企都全力進軍新賽道的同時,造車新勢力排名開始大洗牌,不少車企遭遇停産甚至倒閉,淘汰賽加速上演。
當前我國新能源車企普遍存在的虧損問題將是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專家認為,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續性商業模式的較量將逐漸成為競爭的重點,新能源汽車得市不得利、智能駕駛不知如何賺錢的局面必須被扭轉。
崔東樹説,缺少穩定現金流的企業難以可持續增長。目前傳統自主品牌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日益走強,並走出像廣汽埃安、長安汽車等強勢企業。除頭部企業之外,新能源汽車仍面臨一定的虧損壓力,虧損賣車則規模難以持續擴大。
華為、小米等一些重量級選手的“跨界”入場則讓汽車業的淘汰賽更加複雜。華為的智能駕駛技術毫無疑問屬於國內第一梯隊,被稱為“2023年自動駕駛賽道的一條鯰魚”。2023年12月,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系列交付新車24468輛,環比增長29.96%,2023年全年累計交付94380輛,此外華為還與奇瑞、江淮、北汽等超過10家車企開展了合作。
海外市場則可能成為決定新能源汽車企業未來的另一重要籌碼。2023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我國汽車出口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近兩年,我國汽車企業大舉出海,廣汽埃安、比亞迪、哪吒和長安汽車都在東南亞地區建廠。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説,廣汽埃安實現全球化的戰略正在加速,目前泰國將作為東南亞的首站,以此輻射整個東南亞以及全球核心市場,未來將加快在歐洲、南美、北美市場,特別是中東、非洲市場的布局。
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看來,“汽車出海”將成為我國汽車産業、外貿經濟實現增量的重要抓手,建議加大對汽車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汽車企業進一步搶抓汽車出口發展機遇,深度融入全球汽車産業鏈和價值鏈體系,將汽車國際化作為推動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
新能源汽車何時取代燃油車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35%,新能源汽車取代燃油車還有多遠?
業界一些觀點認為,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並且速度會越來越快。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從0到1%用了10年,從1%到15%用了4年,而從15%到30%僅用了2年,並且只用1年零5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第二個1000萬輛的産量突破,截至目前呈現出明顯的加速發展態勢。從國際上看,開始對新能源汽車“不屑一顧”的大眾汽車等燃油汽車巨頭已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押注氫能源路線的日本車企也在加大力度與廣汽集團等中國汽車企業合作,推出新能源汽車産品。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雖然電池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續航里程、充電時間等方面都有大幅的提升,但從根本上看,當前主流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仍只有汽油的幾十分之一。新能源汽車將在發展到一定程度、達到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後與燃油汽車長期共存。
能源補給系統或將成為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馮興亞認為,隨着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進入市場驅動階段,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步提升之際,在應用環節暴露出諸多問題,充電慢、換電難成為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建議繼續優化充換電設施建設布局,強化公共設施建設;豐富充換電補貼政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提升充換電數字治理水平,提高行政效率。
崔東樹説,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2023年1月到11月,我國公用充電樁增長了89萬個,公樁保有量同比增速達到50%;隨車私樁較2022年底增長242萬個,私樁保有量同比增速達71%。“但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仍存在布局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合理、老舊充電樁技術落後、服務不夠均衡、運營不夠規範等問題亟待提升。”
受訪專家認為,除智能駕駛系統等關鍵技術,新能源汽車還需要在能源補給系統上達到甚至超越燃油車的方便、快捷和完善,方才可言“取代”二字。(記者 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