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APP數量為302萬款,相比開展專項整治前的350萬款APP下降了13%。這意味着説,在監管部門一系列整改後,有48萬款APP已然“消失”。
所以,這些APP到底都幹了什麼?據翻譯君梳理,許多被勒令下架或自行下架整改的APP分別存在以下問題,這些問題咱們是既熟悉且難受:
1、違規或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當下載某個APP,你會發現它常常試圖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明明只是想聽個歌,為啥恨不得讓你把身份證、住址、電話等等都填個一清二楚。
2、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
有時在付款等行為結束後,還會突然跳出來有獎競猜、分享到社交&&、推薦有獎、去應用商店評分等頁面。
3、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
有些時候,男(女)朋友都沒有這些APP關心你,一次次不厭其煩地管你要“定位”、要“照片”、要捆綁銀行卡、要通訊錄等等權限。它似乎成了全世界最最最想了解你的那個“人”。
圖片來自網友“Braum先森”
4、欺騙誤導用戶下載,賬戶登出難等方面
又到了鬥智鬥勇的環節了,一個廣告彈窗,竟然能跳出來四個關閉按鍵。更氣人的是,無論你點哪一個,都關不掉,甚至還會跳轉下個廣告頁面,誘導大家下載,無限套娃。
而對於有的APP想説再見不容易,前前後後翻了個遍,愣是沒能找到登出按鍵,而事實上人家壓根就不提供登出功能,有的雖然能登出,但卻不及時刪除個人信息......
那麼,這些APP為什麼會這麼熱衷於這些招人煩的行為?到底圖啥?
其實歸根結底,他們想要的就是用戶隱私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這些重要數據後,他們將相關隱私信息共享,也可以稱之為“倒賣”,從中獲利。這樣的隱私信息共享,主要用於“精準營銷”,幾乎涉及了所有下游行業,由此,一個地下數據産業鏈形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剛登錄某些APP瀏覽過某件商品後,相關“精準推送”就在其他APP上不斷彈出,甚至一大堆的推銷電話找上門來,其中還充斥着各種詐騙電話,這一切都是個人信息洩露所致。
然而由於違規成本低,使得近年來數據“黑産”愈發肆無忌憚。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有20.4%的網民&&遭遇過個人信息洩露。
而中國互聯網協會對外公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20)》則顯示,近一年網民由於詐騙信息、垃圾信息和個人信息洩露等現象,導致遭受的經濟損失人均124元,總體損失約805億元。
當信息洩露被視作默認行規,詐騙電話盛行,解決問題光靠公民自身提高信息保護意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根源上出發。
為解決上述難題,近年來工信部開展了相關問題治理工作,特別是對用戶反映強烈、投訴較多的“彈窗信息標識近於無形、關閉按鈕小如螻蟻、頁面偽裝瞞天過海、誘導點擊暗度陳倉”等違規行為進行了集中整治,督促企業重視用戶訴求,解決好在開屏信息頁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欺騙誤導用戶跳轉等問題。
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16批次集中抽測,檢查139萬款APP,通報了1407款違規APP,下架377款拒不整改的APP。
而今,隨着《數據安全法》的正式通過和即將施行,這也宣告我國數據安全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得以完善,並從數據安全與發展、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數據安全保護義務、政務數據開放多個角度對數據安全保護的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進行規定,構建起一道全新的數據安全法律保障體系屏障。
願對那些竊取信息和騷擾式“推送”的打擊來的更猛烈些吧,還廣大網友一個晴朗的網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