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2/ 26 16:08:23
來源:新華網

@年輕人,合格的“養基人”要閃“坑”

字體: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題:@年輕人,合格的“養基人”要閃“坑”

  新華社記者劉慧

  2021年開始,年輕人買基金的現象火了。瀏覽年輕人聚集的理財平臺、網絡社區不難發現,很多“90後”“95後”當起了“養基人”。

  漲也熱搜、跌也熱搜……在年輕人極高關注度的推動下,相關話題頻繁登上網絡平臺熱搜,甚至有基金經理因此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

  然而,受市場結構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不少衝進基金市場的年輕人發現“養基”體驗和想像並不一樣,甚至一些陷阱在對自己的“小金庫”虎視眈眈。

  那,一名合格的“養基人”要避免哪些坑呢?

  “理財課程”套路你沒商量

  年輕“養基人”初來乍到,發現很多關于基金的基礎知識自己都不懂,急需科普。殊不知,一些所謂的“理財課程”正是打起了針對年輕人求知欲的歪主意。

  北京“90後”小肖告訴記者,自己近期開始進行基金投資。不久發現,手機上的視頻APP開始接二連三推送xx商學院、xx訓練營的“理財課程”廣告,聲稱專門為理財小白打造,並且“12節課12塊錢”,甚至“收費0元”。

  抱著十幾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的心態,小肖加入了某“理財課程”的聊天群。

  所謂培訓老師把基礎課程的素材發到群裏後,就開始不遺余力推銷進階課程,並且宣稱很多學員在買了進階課程之後,實現了好幾倍收益。而這些課程的標價都超過千元,有的甚至高達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專業的基金經理來説,短時間實現幾倍收益的投資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這種課程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套路,通過低價策略來引誘投資者“入坑”,然後再通過虛假宣傳收割年輕人的“錢袋子”。

  記者調查發現,在年輕人頻繁使用的很多網絡平臺上,甚至有美粧、美食、母嬰類博主都開始涉足基金話題,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資知識、實則推廣“理財課程”的視頻和文章。在某消費者投訴平臺,涉及“理財課程”的投訴超過300條,幾乎都涉及虛假宣傳、誘導消費、退款困難等問題。

  跟風“投資大V”風險難估量

  相比上一代基民,年輕人的“養基”之旅帶著很多鮮明特徵:更多從社交平臺獲取基金知識、投資行為與社交需求互動、像追星一樣追捧基金經理,甚至有人在互聯網平臺的基金討論區亮出相親資訊。

  “産品選擇一般都是看自己關注的幾個‘大V’推薦,或者是朋友買了不錯,我也跟著一起買”“身邊小夥伴都在買基金,不買都沒法加入聊天”……很多年輕人被去年以來的“基金熱”裹挾著衝向市場。

  但值得警惕的是,這樣“抄作業”背後其實醞釀著不少風險。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社交平臺上的“投資大V”本身投資經驗其實很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市場周期,推薦産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場上什麼最熱門就“無腦推”,很少提示市場風險。

  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盲目跟風可以説是投資的大忌,這種“哪裏人多去哪”的羊群效應很容易讓年輕人被“割韭菜”。

  專家提示,目前各種網絡平臺上科普理財知識的視頻層出不窮,各大基金公司也鉚足了勁兒通過各種平臺進行理財直播,年輕人可以通過這些渠道進行學習,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加入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借錢“養基”的雷區不可蹚

  年輕人“養基”背後,還隱藏著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部分年輕人從網絡借貸平臺借錢用于“養基”。這種現象不僅造成了借貸資金“借基入市”,還助長了年輕人借錢投資的不良之風。

  一些社交平臺、視頻網站、原創內容平臺上,還有網友“手把手”教人怎麼在沒錢的情況下投資基金。用“借錢買基金”“套現買基金”等關鍵詞搜索,也有很多網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

  實際上,借貸資金入市長久以來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每當亂象苗頭出現,監管部門都會三令五申嚴厲打擊。

  銀保監會、央行于去年11月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再次強化要求:網絡小額貸款不得用于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資産管理産品等投資。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對于年輕人來説,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理財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桿”,無視風險。

【糾錯】 【責任編輯:詹婧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14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