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1/ 22 09:27:48
來源:新京報

建議線上軟件設置老年人專屬模式

字體:

  網絡購物、線上社交、二維碼通行……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場景。

  與此同時,老年人的數字化困境逐步凸顯,掃不明白的二維碼、搞不清的線上辦理、看不懂的數字電視、玩不轉的智能手機。尤其是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因無法出示健康碼進地鐵遭拒等事件見諸報端後,引起廣泛關注。

  在北京市政協委員李黎看來,這是為社會敲響了警鐘。“在大多數人享受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時,也應該為這些無法使用網絡及智能終端設備的老年人提供應有的服務和便利。”

  如何保護數字時代掉隊的老年人?這成了今年多名北京市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應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強對老年人智能産品的宣傳和使用培訓。

  ●現象

  去年多地出現老人受困智能設備事件

  去年7月底,大連一位老人因無法出示健康碼而在乘坐地鐵時受阻。工作人員多次讓老人出示健康碼,但並未向老人具體解釋健康碼的使用方法,老人不解,當下情緒十分激動,雙方發生爭執。

  時隔一個月,黑龍江哈爾濱的一位老人乘公交車時因沒有手機,無法掃健康碼,被司機停車拒載。

  去年11月,湖北廣水94歲老人行動不便,為了社保卡激活,只能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

  這些引起熱議的事件受到不少委員的關注。

  北京市政協委員陳小艷表示,在當前全社會流行“掃碼支付”“網絡辦事”的大環境下,由于不太會用網絡智能設備,老年人出行、辦事、購物等多了一些阻礙。

  北京一事業單位的王女士也向記者反映自己85歲母親的數字化困境。“每天大部分時間依賴手機,在微信上看養生類文章,但是幾篇文章點開後就不知道如何關閉界面。語音、視頻會使用,但因為沒有學過拼音,至今不會文字輸入。”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每到一個地方、進出一個場所,都要出示“健康碼”。王女士的母親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健康碼”的操作,索性平時不出小區,只是在樓下轉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2.54億人,在總人口中佔比達18.1%。民政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邁入中度老齡化。

  與老齡化趨勢相對應的,是少數“觸網”的老齡群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去年9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10.3%。

  如何彌合數字鴻溝?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調查

  大部分老人因操作不便不願用智能産品

  今年,北京市政協委員王濤與參加大學生模擬政協大賽的團隊合作。她告訴記者,團隊5位大學生,用一周時間,在豐臺區歐尚超市、富豐路部分小區、天壇醫院,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調查人群,對移動支付、健康碼、網上挂號等情況進行訪談調查。

  在歐尚超市的定時定點觀察中,289位老人中僅有75人熟練使用手機支付;176位老人選擇使用現金支付。而在天壇醫院以及富豐路周邊小區和街道的訪談調查中,隨機調查500位老人,其中247位老人表示子女有教過使用智能手機;171位老人會因擔憂學不會而感到焦慮。

  在放棄使用智能手機原因中,有312位老人談及“擔心詐騙”,佔62.4%,409位老年人因“不會操作”、269位老人因“不敢操作”,而選擇放棄使用智能手機,分別佔81.8%、53.8%。

  令陳小艷感觸較深的還有一份長沙的調研報告,在樣本容量為5萬的老年人中,67%從未使用過智能設備,33%基本只使用過智能手機、電視等設備。

  她認為,對智能設備感到操作不便或者不會操作,是導致大部分老年人不願意接觸和使用智能産品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針對老年人的産品翻新慢、樣式少、價格貴。心理因素也被提及。

  “老年人群體比較特殊,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有被社會拋棄的憂慮。”王濤説,“其實不光是智能設備使用的問題,在其他問題上也是。時代在進步,老年人從社會的骨幹力量退下來,逐漸有邊緣化的感覺,産生心理落差。”

  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文娛等事項,加快推進相關智能産品與服務標準的適老化工作。

  ●建議

  銀行、醫院應為老年人設“無健康碼通道”

  不少委員建議,在數字化進程中仍為老年人保留選擇機會。

  不同于與互聯網天然密切的年輕一代,本身參與數字化、智能化較晚的老年人群體在起跑線上便落後。“放棄傳統方式,對老年人來講可能就會恐懼。”王濤説。

  李黎委員也建議,在基本服務場景中保留傳統服務渠道。比如銀行、醫院、超市、客運站等,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人工服務方式,保留現金交易渠道,或安排足夠服務人員指導老年人使用智能終端設備,並且應由老年人自主選擇採取何種方式接受服務,避免強制推薦服務方式,推廣“一站式”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改善老年人辦事體驗。

  對于目前已經成為出行、餐飲、線下購物的必備“健康碼”,李黎認為,對于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應安排使用其他證件如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輔助其他登記手段進行代替,不應將“健康碼”作為通行的唯一憑證。

  她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為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讓老年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務。

  這與王濤的建議不謀而合。她認為,應線上下辦事機構設立健康碼綠色通道:配備工作人員、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幫助老年人進行健康碼查詢操作;協助沒有手機、確實無法提供健康碼的老年人,通過手工填寫個人資訊,縮短老年人的等候時間。

  此外,也應線上上軟件中設置老年人專屬模式,把字號大小、模式簡潔程度等與老年人喜好相匹配,增強社交軟件對老年人的吸引力。

  政府主導建“智慧養老”平臺提供全方位服務

  政府職能作用也應發揮。陳小艷建議,政府應針對老年人群體,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強對老年人智能産品的宣傳和使用培訓,讓更多老年人真正了解智能産品、喜愛智能産品、正確使用智能産品。

  “通過老年人對政府信任感,消減他們對手機的信任危機。”陳小艷建議,由政府主導建立“智慧養老”平臺,利用資訊網絡技術,加強對老年人生活、娛樂、健康、醫療、安全、服務等全方位的社會服務和監督管理,為老年人提供全面、周到、快捷、溫馨的養老服務和保障。

  記者注意到,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更是為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提出了明確要求。

  王濤建議,北京市盡快制定《方案》落實細則,明確任務清單和職責分工,推動建立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

  同時,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文娛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加快推進相關智能産品與服務標準的適老化工作,揚長補短,切實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過程中的各項合法權益。

  王濤還提出,設立“老年人培訓老年人”模式。在相應教學係統中設置“優秀學員”或“經驗分享”板塊,讓老年人來教授老年人,老年人之間互相交流並學習,有助于提高興趣與熱情,更有榜樣作用和激勵效果。(記者 王俊 應悅)

【糾錯】 【責任編輯:于楊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1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