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1/ 02 08:34:03
來源:新華網

【專家漫評】白重恩解讀未來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速度

字體:

  “展望‘十四五’ 聚焦新發展”係列漫評之十二: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展望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就是對經濟發展水準要有一個要求,從今天到2035年,這未來15年中,經濟增長的潛在速度會是什麼呢?我預測,整體增長106%。具體而言,“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的潛力大概是每年5.8%左右,2026年到2030年大概是每年5%左右,2031年到2035年大概是每年4%左右。

  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潛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和發達國家還有多大的距離。在經濟學中通常把一個經濟體的每人平均GDP和一個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GDP進行比較。差距較大意味著學習空間比較大,發達國家過去做對的事可以借鑒,做錯的事可以避免,好的管理經驗可以學習,好的技術可以引進。學習的機會多一點,增長潛力就會大一點。

  比較兩個不同國家每人平均GDP的時候,通常要引入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準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目的是對各國的GDP進行合理比較。以2008年的美國作為參考經濟體,2008年中國的每人平均GDP是美國的五分之一。以此為參照,日本GDP是美國的五分之一的歷史年份是1951年,之後2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9.2%;新加坡是1967年,增速是8.6%;韓國是1977年,增速是7.6%。

  不能僅看每人平均GDP和美國的比值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增長速度是什麼,還需要引入一些其他關鍵指標。影響一個經濟體增長速度的因素通常可以列出很長的清單,但有三個指標非常關鍵,一是人口結構,適齡勞動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佔的比例;二是就業參與率,適齡勞動人口中參與就業的佔比;三是勞動生産率,即每個參與就業勞動人口的平均GDP。結合三個指標,通過比較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的歷史發展情況,可以得出一個“規律”——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向美國趨近,經濟體勞動生産率增長速度逐漸下降。此外,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適齡勞動人口和就業參與率均已形成峰值,也將成為未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GDP的增長速度等于勞動生産率的增長速度加上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由此預測未來15年後,中國經濟將整體增長106%,每人平均GDP將增長102%。

  延伸閱讀:

  【專家漫評】余淼傑解讀中國發展“雙迴圈”的四個比較優勢

  【專家漫評】張佔斌解讀如何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專家漫評】張燕生解讀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未來發展

  【專家漫評】丁元竹解讀如何繼續提高社會建設水準

  【專家漫評】黃文藝解讀如何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專家漫評】朱光耀解讀如何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戰略目標

  【專家漫評】朱光耀解讀如何有效應對八方面挑戰

  【專家漫評】陶文昭解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表述

  【專家漫評】劉俏解讀五年規劃的“變”與“不變”

  【專家漫評】張立群解讀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專家漫評】張立群解讀五中全會公報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 】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93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