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均離不開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要在穩投資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為經濟平穩運作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其中,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災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強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
“這是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舉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研究員劉立峰表示,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國的基礎設施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亟需通過有效投資來補短板。
劉立峰表示,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既反映在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也反映在基礎設施服務的品質和效益跟不上需求變化;既反映在傳統的基礎設施行業升級緩慢,也反映在新興的基礎設施部門發展不足;既反映在城鄉間差異顯著,也反映在地區間均等化水準不高,而這些恰恰正是加大投資的著力點。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投資的需求依然巨大,要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關鍵是要緊扣國家發展戰略,立足于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選準投資領域和項目,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提高投資的有效性。
據悉,在制造業領域,要精準支援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新動能等投資項目;在基礎設施領域,要精準支援易地扶貧搬遷、“三農”建設、城際交通、物流、能源、資訊網絡、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投資項目;在房地産領域,要精準支援保障性安居工程,重點改造棚戶區和國有工礦區、林區、墾區棚戶區,加快推進租賃住房建設;在社會民生領域,要精準支援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投資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把“新基建”打造成為穩投資、穩經濟的重要支點。
對此,劉立峰指出,“傳統基建”是以“鐵公基”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而“新基建”更偏重于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代表未來轉型升級方向的基礎設施領域。通過基礎設施領域的創新發展,可以進一步完善現代經濟體係,給經濟帶來新的活力、新的動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
“此輪穩投資政策‘調結構、強弱項’的風格十分清晰,重在補上供給側的短板,不會導致新一輪的産能過剩,更不是所謂的‘大水漫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説,為確保穩投資政策的精準作為,必須切實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房地産政策之間的協同,強化政策約束,守住“三個不放松”,即守住地方政府債務規范管理不放松、守住金融嚴監管不放松、守住房地産市場調控不放松。
“總體來看,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要著力處理好穩投資和防風險的關係,發揮好基礎設施優化結構、彌補短板、增強動能的作用,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在發展中化解風險。”劉立峰説。(記者 顧 陽)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