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媒體中,虛假資訊層出不窮、屢禁不止,至今年9月初,僅微信專門開發的“微信辟謠助手”已辟謠的文章就達到118萬篇。到底是誰在制造這些“灰色資訊”?他們為何辛苦而“專業”地制作這些不實資訊?《經濟參考報》調查發現,諸多謠言背後存在明顯的利益機制,其已表現出分散化生産、産業化生産態勢,並且還衍生出諸多傳播利益鏈。
“偽正能量”類謠言層出不窮
《如果你有能力請不要選擇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得癌症的有救了,空前絕後這個竟痊愈,發1次,救人無數》《重磅,美國癌症疫苗研發成功》,在微信辟謠助手最新辟謠的不實資訊中,類似的關于養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關心式謠言”比比皆是。
記者翻閱這些謠言文章發現,不少謠言中有所謂權威機構試驗、觀點,甚至配以視頻,如此“專業”的“科普”文章,很可能會迷惑許多讀者,進而“溫馨提示”轉發給身邊的親戚朋友。
除了“關心式”謠言外,涉及兒童、突發事件、手機病毒的網絡謠言也佔有較大比重,例如《小孩被針扎暈後遭綁架》《把一塊磁鐵用繩子挂在高處可預警地震》等等。不少讀者覺得將這些資訊轉發可以提醒更多人,是一種“正能量”行為,實則很可能成了謠言的傳播者。
“一開始還跟群裏轉發的人爭辯説這是謠言,後來幹脆‘呵呵’了事。”濟南市民羅女士説,她的親友群裏經常會有人發一些提醒類的文章,如“最近雞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等,讓她覺得很是煩惱。還有的採訪對象説,現在在親友群裏辟謠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會被人認為“當面打臉”或“沒禮貌”,很是苦惱。“有一次母親就嚴肅地對我説,頂撞群裏的長輩,真是不懂事。”有著研究生學歷的濟南市民陳喬説。
“關心式謠言”不僅會給讀者帶來一些生活上的困擾,有時還會産生嚴重後果。如有的讀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説,阿司匹林在心臟病發作時是“救命藥”,而不知道部分類型的心臟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會“奪命”,最終釀成惡果。類似的報道也不時見于報端。
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雖然許多不實資訊被證明是謠言,並且不時被辟謠,但往往每隔一段時間又會重新出現。如每年高考後,某某省“零分作文”就會不時出現,再比如在夏季暴雨、冬季雪天時,網絡上往往會傳播大量不實事故的資訊,其中不少是將視頻、照片移花接木,或是直接將原來的文章換一個地名、人名。
山東淄博市張店區警方曾查處過一則謠言事件,謠言文章稱“山東淄博市張店二中跳樓學生劉雅婷寫給全體教師的一封信!可憐的孩子一路走好……”警方調查發現,類似的文章在網絡上已多次出現,內容幾乎一致,只是將地名進行了修改,從2014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一座新城市。
除了各類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謠言以外,網絡上還存在諸多關于經濟熱點、社會公平、司法公正、歷史事件等領域的誤導性分析或評論性文章,這些文章標題聳人聽聞但事實卻相去甚遠,以及移花接木、內容不實但煽動性很強。這類資訊往往通過挑起人們對經濟的擔憂、對弱者的同情、對社會的不滿等手段,引發讀者點擊和轉發。這些“灰色資訊”的不斷傳播與泛濫,不僅使網絡垃圾資訊泛濫,也混淆了視聽,給讀者帶來諸多困擾,成為網絡環境中揮之難去的“霧霾”。
-
網絡成傳播食品謠言重災區 治理需打“組合拳”
塑膠紫菜、棉花肉松、橡膠麵條……每隔一段時間,食品安全謠言就會卷土重來。“食品謠言超九成來自微信、微博。”《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主平臺,佔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佔21%,二者以超過90%的傳播量成為傳播食品謠言的主要渠道。2018-10-08 07:20:19
-
謹防謠言挑戰倫理底線
無論謠言來源于何處,出于何種初衷,都模糊了正義與邪惡本該涇渭分明的邊界,傳播了施暴有理、行兇無罪的錯誤價值觀2018-09-25 10:00:28
-
9月走親訪友 別做謠言“搬運工”
秋意濃,天微涼。剛剛過去的中秋佳節,你我忙著走親訪友,而通過各種渠道散播的謠言也沒閒著。點開“微信紅包”手機會中毒,“木耳打藥”不能吃,麵條加“膠”沒法吃……這些陳年老梗披上“科學求證”的外衣卷土重來,想要對它們科學判斷還真不容易。2018-09-25 08:18:0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