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部分指數基金規模在弱市中增長明顯。業內人士透露,包括保險、銀行理財、私募、FOF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和部分個人投資者都在積極買入,投資邏輯除了認可當前的市場估值,更重要的是在個股風險頻發的情況下,指數投資能夠分散風險。當前主要指數估值在10年均線以下,從過往經驗看,3年期賺錢效應顯著。
機構與個每人平均參與
雖然A股築底進程仍在持續,但各路資金持續借道指數基金入場,相關ETF規模逆勢攀升。以南方中證500ETF為例,截至9月26日,總份額為58.19億份,較年初增長超過50%。多只創業板ETF基金規模也增勢明顯,如華安創業板50ETF最新份額已突破150億份,其折合規模為75.95億元,相比2017年底的2.02億元,規模增長率高達3667%。易方達創業板ETF也逆勢吸引了大量新增資金,最新規模超過130億元,上周漲幅達3.23%。
大型公募基金指數基金經理王強(化名)透露:“機構和個人都在積極買入指數基金。機構包括保險、銀行理財,個人投資者既有在場內買創業板、證券等彈性較大、波動率較高品種的,也有在場外投資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進行低位布局和定投的。”天相投顧投研總監賈志指出,指數基金的巨額申購主要是機構在買入,表明機構認可目前的點位,開始配置權益類産品。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徐猛表示,ETF等指數基金的大額申購,從投資者類別看,主要是一些相對長線的資金入市,如保險機構、FOF以及部分私募基金。從入市途徑看,一部分投資者通過直接買入或申購ETF,另一部分投資者則通過申購ETF的聯接基金入市,而ETF聯接基金再買入或申購ETF。
銀河證券某客戶經理也表示,ETF規模增長是機構資金對于大盤點位的認可,如果指數繼續下行,規模可能會更大,會有更多觀望資金涌入。
除了長線資金,一些短線套利資金也在積極進場。徐猛説:“近一個月以來,除了中長期配置外,套利資金的流入也增加了ETF規模。如在9月份的連續4個交易日內,上證50ETF凈申購約40億元,資金主要源于套利資金的流入,即上證50指數期貨持續出現溢價,套利投資者買入上證50ETF,同時賣出高溢價的上證50指數期貨完成套利操作。”
看重低估值和風險分散
投資者敢于買入指數基金的底氣何在?徐猛指出,雖然短期市場仍可能受到低迷情緒的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市場已經具有很高的配置價值。投資者一般採用分步逆勢建倉,而ETF由于其自身高透明、低成本優勢,作為抄底工具更為合適,這是投資者逆勢買入ETF的邏輯。
王強分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指數估值處在近10年的均線以下或者附近,投資者在估值低的點位進場意願增強;二是今年以來個股觸雷次數較多,主動型基金或者機構投資者投資個股不好做,而指數投資流動性好,即便個股觸雷,只要倉位不高影響就不大;三是隨著外資的不斷流入,市場結構走向機構化、長期化、國際化,很多內部機構持股也偏向基本面較好、分紅高、波動小的大盤藍籌和行業龍頭股票,這些個股大部分都是指數成分股,因此投資指數基金所有買入。”
南方中證500ETF基金經理羅文傑表示,南方中證500ETF今年規模上升迅猛,一方面在于性價比,另一方面在于避風港效應凸顯。中證500指數有著天然的風險分散特點,如果有單只或個別幾只股票出現下挫,對整體影響也十分有限。
指數基金規模逆勢上漲,增加了機構對市場底部階段的信心。某中型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其公司今年除買入部分指數基金外,還發行了幾只指數基金産品,銷量情況令人滿意,買入的投資者主要是看好當下布局的時點。
3年期賺錢效應顯著
雖然機構和個人積極投資指數基金,但是業內專家並不認為市場將很快見底反彈。徐猛認為,ETF持續大額逆勢申購之後,並不意味著市場能立刻見底反彈,短期內市場走勢仍受市場情緒支配。ETF的大額申購不是短線看多的信號,ETF持續大額申購多出現在長期市場築底的階段,更多體現為長期配置的較好時機。賈志同樣指出,機構大筆買入ETF説明認可市場當前估值下的投資價值,但是無法確定現在就是市場底部,機構都是長線布局,也不會太在意是否是反轉前的底部。
“這一波大型保險機構布局指數基金也不完全是市場見底的信號。”王強坦言,“從過往經驗看,估值在10年均線以下是一個逐步布局的好時機,但市場何時見底反彈,時間可能是3個月,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此時進場風險不大,但反彈盈利的時間點不好把握。底部區域有投資價值和市場反彈要分開看,市場反彈往往需要一些外部因素的推動,但這些因素並不好預測。”
但王強強調,當前估值處在10年均線以下的底部區域,這是可以作為投資依據的。“從過往經驗看,此時進場,未來兩三年賺錢的概率很大,據統計3年後盈利的中位數是20%。而且無論是短期反彈還是長期上漲,指數基金往往表現更好,因為是滿倉操作。目前指數投資是長投、抄底兩相宜。”
王強還認為指數化時代正在悄悄到來。他説:“雖然很多個人投資者還不敢進場,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紀律化的定投,期望長期獲得高于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的收益。這部分投資者某種程度上並不希望市場馬上反彈,因為定投需要在低估值時中充分吸籌。”(記者 林榮華 許曉)
-
資管規模幾近腰斬 基金子公司轉型何去何從
面對不斷縮水的業務規模以及信托、券商等機構的貼身緊逼,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已成為基金子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當務之急。2018-09-12 07:34:52
-
今年以來已有18只新基金募集失敗 基金發行進入“冰點時刻”
統計顯示,基金歷史上至今一共有23只新基金募集失敗,今年以來就佔了18只,僅8月份至今就有多達6只基金宣布發行失敗。2018-09-09 08:01:2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