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15日電(陳地、姚永亮)9月中旬,在四川省青神縣竹編産業園的竹藝竹韻工坊裏,6名村民正專注地編織花提籃,一旁的劉前興給來自廣東深圳的客商介紹編織工序,指著百余件大小不等的樣品,他開始和客商洽談。
劉前興是當地農民,50多歲。幾年前他學得了一手過硬的竹編技術,這兩年專注從事各種規格的花提籃編織,年收入超過20萬元。不僅自己發家致富,他還被聘請到雲南等省當竹編教師,帶動不少貧困地區村民靠竹編脫貧。
統計顯示,青神縣總人口僅20萬,但卻有3.5萬名和劉前興一樣從事竹編産業手藝人,其竹編産品銷售網點已遍布國內各大城市,並遠銷歐、美、澳以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神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
據了解, “青神竹編”始于戰國時期,歷史悠久。近年通過傳承與創新發展,發展成為有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竹編套繪三大類3000多種産品的龐大體係,不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更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增收的大産業。
從2012年開始,青神縣開展竹編産業工人“千人培訓”,以殘疾群眾、婦女、青年勞動者等為重點,開設藝術性與實用性皆備的瓷胎竹編、竹家具制作、竹包裝、竹燈籠、平面竹編五大培訓,目前已完成人才培訓1萬余人。
青神還成立了竹編産業園區,每年拿出22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引導企業和竹編能手入駐園區,解決園區建設發展中的資金難題。園區現已引入竹編、竹加工相關企業20余家。
如今,作為國際竹藤組織竹手工藝培訓基地的青神縣,還累計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竹産區貧困人員5000余人。
截至2017年,青神縣已建成現代竹林基地19萬畝,竹産業總産值19.57億元,農民人均從竹産業上獲得收入達到2064元,竹編産品打入海內外市場直接銷售收入突破2.6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8億元。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